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六、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
                                               釋厚觀

《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六、結論

綜上所述,《大智度論》中談到了五戒,八戒等在家戒及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尼戒、比丘戒等出家戒。其中「五戒分受」的說法與健陀羅論師之主張相似。談八戒時,則將「香油塗身」與「歌舞觀聽」分成兩戒,而把「過午不食」置於八戒之外,以「離非時食」為八齋戒之體,類似於後來《俱舍論》的「有餘師」之說。出家戒多用「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談譬喻、本生時,則多與「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根有律》相合。在家戒與出家戒相較時,《大智度論》是推崇出家戒的。但是初期大乘經中談到尸羅波羅蜜的內容時,多以「十善道」為主,反而沒談到出家戒,《大智度論》將二者會通云:「十善為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1]並比較十善道與其他律儀的差異:「十善道」通有佛無佛時代,為在家、出家、受戒或不受戒、男眾與女眾所必須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雖然在家眾的「不邪淫」與出家眾的「不淫」有別,但從「不邪淫」的意義──「不染污自己妻室以外的女眾」看來,出家眾沒有自己的妻室,當然是一切不可淫了。反觀比丘戒等律儀,除「道德規範」外,還包含了「生活規範」與「僧團公約」,這些律儀,有佛的時代才有,且在家、出家、男眾、女眾有別。或許初期大乘行者本著一切眾生平等,皆可成佛的理念,而特別推崇共通的十善道為菩薩戒的主要內容吧!
實「十善道可達人、天及解脫道」之說,並非初期大乘經才有,早在原始聖典的《雜阿含》卷371042經)就已經說到了行十善正行,持戒清淨,心離愛欲,可得聖果。[2]而且佛在未制學處之前,也說到了兩類的戒學:[3]
一、四種清淨: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命清淨。[4]
二、戒具足:正語、正業、正命。[5]
其中的身語意清淨與十善相當。
又《雜阿含經》卷371053經)云:
云何為真實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真實法。云何為真實真實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真實真實法。[6]
由此看來,《阿含經》中所談的十善,已經提到自行十善,還要教他人行十善;而初期大乘的十善道,進一步強調「發無上菩提心」,及「無所得為方便」──罪、不罪不可得,是為大乘菩薩戒之特色。
《大智度論》認為戒乃世間悉檀,不論實相,因而有戒重罪重、戒重罪輕、戒輕罪重、戒輕罪輕等差別。這種說法在其他經論中似不多見,可視為《大智度論》戒學思想的特色。
由上可知,初期大乘的戒學主要以道德規範的十善道為主,然而對出家菩薩而言,其生活規範與僧團公約又如何呢?為何《大智度論》卷4說:「出家菩薩總在比丘、比丘尼中。[7]是否龍樹菩薩時代還沒有獨立的菩薩僧團呢?又其後的《瑜伽菩薩戒》中已說到了三聚淨戒,也可看出較明顯的出家生活與律儀,其間的演變如何呢?有關此問題,將待日後另文探討。




[1] 《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5b22-29
[2] 《雜阿含》卷371042經)(大正2272c-273a
[3]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戒學的三階段」,p.286-p.302
[4] 《中阿含》卷35144)「算數目揵連經」(大正1652a-653c
[5] 《中阿含》卷49189)「聖道經」(大正1736a-b
[6] 《雜阿含經》卷371053)(大正2275a3-6
[7] 《大智度論》卷4(大正2585a25-26



【參考書目】
       1. 《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2. 《大品般若經》:大正藏第8冊。
       3. 《十誦律》:大正藏第23冊。
       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藏第23冊。
       5. 《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
       6. 《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7冊。
       7. 《華嚴經》〈十地品〉:大正藏第10冊。
       8.         印順法師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
版社,民國602月初版。
     9.         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705月出版。
  10.    É. Lamotte, Le Traité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āgārjuna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Tome I, II, III. Louvain, Louvain-la-Neuve, 1944, 1949, 1970.
   11.       Erich Frauwallner, The Earliest Vinaya and the Beginning of Buddhist Literature, 1956(郭忠生譯:〈說一切有部與根本說一切有部〉,《諦觀》56 期,民國78125日出版)
   12.       宮林昭彥:〈龍樹の戒學思想〉,收於壬生台舜編《龍樹教學の研究》東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3228日初版。
   13.       平川彰:〈初期大乘仏教の戒學としての十善道〉,收於芳村修基編:《佛教教團の研究》,百華苑,昭和43年。
   14.       平川彰:《初期大乘仏教の研究》,I, II, 東京,春秋社,198911月。
   15.       平川彰:《大乘仏教の教理と教團》,東京,春秋社,19896月。
   16.       平川彰:〈十住毘婆沙論の著者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卷第2號,昭和323月。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惠敏法師.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目次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二、戒的定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三、戒的種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四、初期大乘佛教的戒學──十善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五、龍樹戒學的立場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二、十善道是凡夫及二乘與大乘共學的法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三、以十善道為尸羅波羅蜜的理由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四、持戒與破戒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五、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六、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二、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三、方便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二、「般若波羅蜜」之語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三、何謂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四、緣起﹑空﹑假名﹑中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五、如何得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六、菩薩的般若與二乘的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七、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二、龍樹所處的時代及其論著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三、龍樹的菩薩精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四、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二、解脫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三、菩薩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四、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二、印順導師對佛教史之分期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三、依四悉檀說明「中期佛教」之重點開展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四、中期佛教之義解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五、中期佛教之修行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六、「梵化之機應慎」之意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七、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