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厚觀
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七﹑結論
1、波羅蜜(pāramitā)含有「究竟,完成」與「到彼岸」兩種意思。《般若經》重在菩薩行的闡揚,而不重在佛果的說明,所以《大智度論》主張般若波羅蜜但屬於菩薩,而將已到彼岸、已達究竟的佛智慧別名為一切種智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真正的般若波羅蜜是諸法實相(實相般若);現證實相之前的聞、思、修所成慧等加行與般若經典(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都是隨實相而得名的。
3、《般若經》多說空性、假名,較少提到緣起、中道。龍樹透過「緣起無自性空」,巧妙地將《阿含經》的緣起、中道,與《般若經》的空性、假名一以貫之,成了《中論》所說的名句──「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般若經》以法性為量,特別是「原始般若」,不觀生滅,而直觀不生不滅;《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的釋論,卻不像一般人把生滅與不生不滅看成是絕然對立的東西,而是透過緣起無自性空,巧妙地貫通了世間即涅槃,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
4、《大智度論》所注釋的《大品般若經》,梵文原本是《二萬二千頌般若》,提到的「受假」(梵語很可能是upādāya-prajñapti)與其他《般若經》所說的「教授假」avavāda-prajñapti)或「方便假」(upāya-prajñapti)不同。而且《大品般若》僅說到三假,未明說悟入次第;但《大智度論》卻說「先破名假到受假,次破受假到法假,最後破法假到諸法實相」,有次第悟入的意義,與《中論》之假名說不盡相同。
5、《般若經》中參與般若法義問答的,除了佛、菩薩外,也有須菩提、舍利弗等漏盡阿羅漢,還有初果的阿難、釋提桓因等,雖然是「通教三乘」,可是主要的是「但為菩薩」。三乘雖共學般若,但二乘人重在證空慧、了生死、這種二乘人所證的般若(實相般若),其實就是涅槃。而菩薩則不以涅槃為究竟,他必須與三心 (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 相應,遍學一切法門,亦令眾生不著一切法,方得名為菩薩的般若波羅蜜。所以菩薩所學的般若波羅蜜,不是單純的智慧一法門而已,而是攝導一切善行的般若波羅蜜。
※後記:一九八三年間,恩師上印下順上人駕臨慧日講堂,曾對筆者開示云:「修菩薩行只有深觀是不夠的,還要有廣大行。從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自度度他,到成佛,《大智度論》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很重要!很重要!值得好好地研究。」然而《大智度論》卷數龐大,引用甚多毘曇、中論、大乘經,思想博雜,加上筆者不敏,欲通盤掌握,誠非易事。幸蒙 恩師慈悲不斷地教誨,轉瞬間已過十年有餘,乃能略知一二,法乳深恩難以為報,今逢 恩師九秩大壽,謹奉獻此文,恭頌 恩師法輪常轉、萬壽無疆!
【參考資料及使用略語】
一﹑經論類:
《雜阿含》:大正藏(以下略稱:「大正」) 2。
《別譯雜阿含》:大正2。
《中阿含》:大正1。
《道行般若經》:大正8。
《小品般若》=《小品般若波羅蜜經》(10卷):大正8,(鳩摩羅什譯)。
《大品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27卷):大正8,(鳩摩羅什譯)。
《大般若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大正5、6、7, (玄奘譯)。
《大智度論》:大正25。
《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27。
《俱舍論》=《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29。
《中論》:大正30。
《大乘義章》(淨影慧遠撰):大正44。
SN=Saṃyutta-Nikāya(「相應部」):PTS版,London. Nidānasaṃyukta=(因緣相應),Fynfundzwanzig
sūtras des
Nidānasaṃyukta,C.Tripāṭhī ed.,Berlin,1962。
AP=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八千頌般若) ,P.L.Vaidya ed.,Buddhist Sanskrit Texts No.4,Darbhanga,1960。
PvP=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二萬五千頌般若) ,〔I〕N. Dutt ed., Calcutta Oriental Series No.28,London,1934;〔II,III〕,Kimura Takayasu (木村高尉) ed.,Tokyo,1986;〔IV〕,木村高尉,Tokyo,1990;〔V〕,木村高尉,Tokyo,1992。
WP=Wat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十萬頌般若),P.Ghoṣa ed.,Bibliotheca Indica,work 153,Calcutta 1902-1914。
二﹑現代著作:
印順法師:〔1981a〕《中觀今論》,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1981b〕《般若經講記》,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1981c〕《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1981d〕《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1983〕《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中、下,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1985〕《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1988〕《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1993a〕《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 增訂本 ),東宗出版社,(〔1992〕初版 )。
印順法師:〔1993b〕《成佛之道》( 增注版 ),正聞出版社, (〔1960〕初版 )。
釋厚觀:〔1992a〕〈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法光》第36期,民國81年9月10日。
釋厚觀:〔1992b〕〈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三三昧、三解脫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卷1號,452-454。
釋厚觀:〔1993〕〈大智度論における三三昧、三解脫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卷1號,487-489。
赤松明彥:〔1989〕《大乘佛典,中國、日本篇,1,大智度論》,東京:中央公論社。
梶芳光運:〔1980〕《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三枝充惪:〔1981〕「概說—ボサツ、ハラミツ」,《講座‧大乘佛教,1—大乗仏教とは何か》,東京:春秋社, 89-152。
三枝充惪:〔1983〕《龍樹、親鸞ノ-ト》,京都:法藏館。
藤田宏達:〔1982〕〈原始佛教における空〉,《佛教思想7,空,下》京都:平樂寺書店,415-465。
山田龍城:〔1959〕《梵語佛典の諸文獻》附錄,〈般若經五會諸本內容比較表〉,京都:平樂寺書店。
Conze, Edward:〔1978〕The Prajñāpāramitā Literature (2nd. Edition), Tokyo:The
Reiyukai.
Lamotte, Utienne:〔1944〕〔1949〕〔1970〕〔1976〕〔1980〕Le Traitu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āgārjuna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Tome I~V,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 Louvain-la-Neuve.
Ramanan, K.Venkata:〔1966〕Nagārjuna’s Philosophy,as presented in the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Charles E.Tuttle Company of Rutland, Vermont-Tokyo.
Saigusa, Mitsuyoshi (三枝充惪):〔1969〕Studien zum
Mahāprajñāpāramitā
(upadeśa) śāstra, Tokyo:
Hoku-seido。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惠敏法師.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自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目次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二、戒的定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三、戒的種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四、初期大乘佛教的戒學──十善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五、龍樹戒學的立場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六、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二、十善道是凡夫及二乘與大乘共學的法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三、以十善道為尸羅波羅蜜的理由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四、持戒與破戒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五、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六、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二、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三、方便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四、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二、「般若波羅蜜」之語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三、何謂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四、緣起﹑空﹑假名﹑中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五、如何得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六、菩薩的般若與二乘的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二、龍樹所處的時代及其論著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三、龍樹的菩薩精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四、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二、解脫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三、菩薩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四、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二、印順導師對佛教史之分期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三、依四悉檀說明「中期佛教」之重點開展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四、中期佛教之義解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五、中期佛教之修行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六、「梵化之機應慎」之意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七、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