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三、依四悉檀說明「中期佛教」之重點開展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
                                               釋厚觀

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三、依四悉檀說明「中期佛教」之重點開展

 導師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說:
中期是「大乘法」的興起,是菩薩行為本而通於根本佛法的。依涅槃而開展為「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說。涅槃是最甚深的,當然可說是第一義悉檀,但重點的開展,顯然存有「對治」的特性。(《華雨集》,第四冊,p.37
導師開宗明義點出初期大乘佛法的特色,是以菩薩行為本,發揚大乘菩薩道而含容二乘,是通於根本佛法的。而初期大乘經常說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等,其實是依著傳統佛教所說的涅槃而開展的,所以導師在《空之探究》中說:「《般若經》的空性,就是〈十地品〉的『寂滅無分別法』,如證入,就是涅槃。這說明了,《般若經》的法空性,是依佛說的甚深涅槃而說的。」[1]
換言之,《般若經》等初期大乘經所說的「空」就是依「涅槃」而開展的。涅槃是聖者的解脫境界,若以《大智度論》的「四悉檀」來說,涅槃是屬於「第一義悉檀」[2]
如《大智度論》卷1云:
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大正2559b18-22
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說:「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諸行處,名世界法;說不行處,名第一義。」(大正2561b7-13
所謂「悉檀」,是宗趣、宗旨、道理、成就的意思。「世界悉檀」是適應俗情,方便誘導眾生向佛道。「對治悉檀」是以制止人類的惡行為宗旨,如貪欲重的,教他修不淨觀;瞋恚重的,教他修慈悲觀等,這是針對偏蔽過失而說。「各各為人悉檀」是針對眾生的不同根性,應機說法,啟發善根,引導眾生向上向善。「第一義悉檀」是顯示究竟真實義,也就是諸法實相、涅槃。龍樹菩薩即是以這四悉檀來總攝一切佛法。[3]
導師認為:「佛法」、「初期大乘佛法」、「後期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每一階段聖典的特色,也不外乎是四悉檀(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4]如《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5]中提到:
佛法……………………第一義悉檀………顯揚真義
初期…對治悉檀…………破斥猶豫
大乘佛法……
後期…各各為人悉檀……滿足希求
秘密大乘佛法…………世界悉檀…………吉祥悅意

可是,初期大乘經的「法空性」是依「涅槃」而開展,那麼導師所推崇的初期大乘經、龍樹論等應該與「第一義悉檀」之旨趣相合,為何導師卻將「初期大乘佛法」判攝為「對治悉檀」呢?
有關這個問題,印順導師於《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1] 1)參見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47
2)導師的引證是來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7的內容:
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染、寂滅、離、如、法性([])、實際、涅槃。須菩提!如是等法,是為深奧義。……希有世尊!微妙方便力故,令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離色(等一切法)處涅槃。」(大正8344a3-24
「我不常說一切法空耶?須菩提言:世尊!佛說一切法空。世尊!諸法空即是不可盡、無有數、無量、無邊。……佛以方便力故分別說,所謂不可盡、無數、無量、無邊、無著、空、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染、涅槃,佛種種因緣以方便力說。……一切法不可說,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說。」(大正8345 b28-c13)。
由此可知,《般若經》所舉的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離、如、法性、實際等,都是涅槃的別名。甚深涅槃本來是心行滅處,言語道斷,無法用語言名相來表示的,但佛為了引導眾生趣入涅槃,而以種種方便力說空、無相、無生……等。其實,空性也是不可說的,說「空」、「涅槃」等,都不過是如來的方便假說而已
3)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48
《般若經》的甚深義,是空性,也就是涅槃。涅槃的體證,是沒有時、空,沒有數、量,也沒有能所──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渾然的無二無別(也不會覺得是一體)的現觀,是一切不可說、不可得的。《般若》等大乘經,就是從這無二無別的甚深體驗中,來觀一切法,一切法不出於此,於是「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不生滅」,「一切法甚深」,「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清淨」,「一切法本自寂滅」,「一切法皆如也」,「一切法不出於法界」,這一類文句,就這樣的弘傳出來。
[2]《大智度論》卷1:「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說:「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諸行處,名世界法;說不行處,名第一義。」(大正2561b7-13)。
[3] 參見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26;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30-p.32
[4]1)參見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878
2)印順導師於《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490-p.491中,將四阿含分別配對四悉檀:《雜阿含》是「第一義悉檀」;《中阿含》是「對治悉檀」;《長阿含》是「世界悉檀」;《增一阿含》是「為人悉檀」。於《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第四冊,p.29-p.30)中又說:「《雜阿含》是修多羅,祇夜,記說等三分集成的。以四悉檀而論,「修多羅」是第一義悉檀;「祇夜」是世界悉檀;「記說」中,弟子記說是對治悉檀,如來記說是各各為人生善悉檀。佛法有四類理趣,真是由來久矣!這可見,《雜阿含》以第一義悉檀為主,而實含有其他三悉檀。進一步的辨析,那「修多羅」部分,也還是含有其他三悉檀的。所以這一判攝,是約聖典主要的理趣所在而說的。」由此可知,導師四悉檀的判攝,是依聖典主要的理趣而說,並不是所有的《雜阿含》都是第一義悉檀。同樣的,導師判攝「佛法」為第一義悉檀,也是針對該時期佛教的主要思想而說,並不是所有的「佛法」(四阿含)都是「第一義悉檀」,所有的「初期大乘佛法」都是「對治悉檀」。
[5]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第四冊,p.30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惠敏法師.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目次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二、戒的定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三、戒的種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四、初期大乘佛教的戒學──十善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五、龍樹戒學的立場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二、十善道是凡夫及二乘與大乘共學的法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三、以十善道為尸羅波羅蜜的理由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四、持戒與破戒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五、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六、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二、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三、方便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二、「般若波羅蜜」之語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三、何謂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四、緣起﹑空﹑假名﹑中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五、如何得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六、菩薩的般若與二乘的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七、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二、龍樹所處的時代及其論著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三、龍樹的菩薩精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四、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二、解脫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三、菩薩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四、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二、印順導師對佛教史之分期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四、中期佛教之義解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五、中期佛教之修行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六、「梵化之機應慎」之意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七、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