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厚觀
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七、結論
以上探討了印順導師「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現將重點歸納如下:
(一)「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中期佛教」,指的就是「初期大乘佛教」
在本文第二節中,除介紹導師對佛教史之分期,依據導師的解釋,所謂「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中期佛教」,指的就是「初期大乘佛教」,與五期中的第三期「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相合,主要的經論是以《般若經》、龍樹論為主。
(二)「初期大乘佛法」為「對治悉檀」
龍樹菩薩以四悉檀來總攝一切佛法,為何導師將「初期大乘佛法」判攝為「對治悉檀」﹖在本文第三節中,筆者依導師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的三個例子,深入說明。
「初期大乘佛法」從「涅槃」超越的立場,說蘊、處、界等一切法是空的,掃蕩一切。由「空」來對治「有」,這是存有對治悉檀的特性。如果不瞭解「對治悉壇」的本義而有偏頗的發展,那是會產生偏失的。
「世間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我們應當知道這是因「隨人所宜」的對治作用而說的,若對此深義沒有正確理解的話,很容易產生偏頗的副作用。關於「世間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真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1)約「實際」說,也就是約究竟的空性來說,世間之真實究竟處是空,涅槃之真實究竟處也是空,二者無毫釐差別。(2)約「依緣起滅」說,世間是雜染生死法,是如幻如化的;涅槃是貪瞋癡永盡,也是如幻如化。雖然說一切法無自性,如幻如化,但從「世俗假名有」來看,世間是世間,涅槃是涅槃,是不能夠混淆的。
重律的人如果不瞭解毘尼律法是世界悉檀,一味墨守成規的話就不免徒存形式了。另一方面,重法者精進修行值得讚歎,但過度輕視律制的話,也容易產生許多的副作用。初期大乘行者,重於法的修證,對於戒律,僅重根本戒而不重視微細的律制,也就是重德化而不重僧團法治,經常是偉大的個人,而沒有一個僧團組織。而這樣的發展是有其缺失的,事實上佛教要宏揚,還是需要健全的僧團與律制。
(三)佛學的修行與義解,是相依而不是相離的
1、中期佛教之義解
誠如導師所說「理論與實踐的互成,才是完滿的佛學。否則,脫離了理論的持行,與缺乏實行的空論,都容易走上偏失的歧途。」[1]。
印順導師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第四冊,p.39)中提到了五段重要的內容,提醒我們對「中期佛教的解」,應注意哪些地方。其實這些內容都是引述《中論》的,值得特別留意。初期大乘關於義解的部分,其重點就在這裡:
第一、緣起、性空、假名、中道。[2]
第二、緣起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八不緣起。
第三、緣起不外是空,依緣起無自性空而成立一切法。
第四、雖然談一切法空,如果要契入法性得解脫,必須收攝到無我無我所才行。
第五、《阿含經》所談的緣起,有的部派執著其為實在的緣起,但是以大乘立場來說,十二緣起自性是空的。
在《大智度論》裡有一個很好的會通,就是三法印即一實相印:《大智度論》裡提到的緣起法相雖然與說一切有部相近,但說一切有部主張是實有,而龍樹主張緣起幻有。觀無常可以體悟無我、無我所;由於無我、無我所,能離我慢而契入涅槃。無我、無我所是空義,龍樹以空(即無我我所)為中心,無常故空;空即無相涅槃。以空貫通了生滅與無生滅,而達到了「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的結論。
依此來理解佛說的三法印,無常、無我即是空義,便能通達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了。《大智度論》說「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很巧妙的會通了《阿含》及初期大乘經;而印順導師所讚歎的,也正是這樣能夠融貫三乘的佛法。
2、中期佛教之修行
其中的重點為:「(1)依三心相應修六度、四攝。(2)念佛因行,上求佛道;悲念世間,發菩提心。(3)龍樹論所闡揚的菩薩精神。」
龍樹論所闡揚的菩薩精神,為:A、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自)發菩提心,其精神為忘己為人。B、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為盡其在我。C、三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為任重致遠。
(四)佛教發展中「梵化之機應慎」
佛法由根本佛教發展而進入初期大乘,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使得理想化、信仰的成分加深,自然地與印度神教多了一份共同性,因而佛教發展至此也有了天化的傾向。[3]天化的佛教有哪些特徵呢?導師提出「重天神而輕人間、神教的他力護持、忘失人間大乘正行」等三點,值得後學加以注意,審慎抉擇。導師說:「佛與人間弟子,勝過了天神,是佛法的根本立場。」[4]對菩薩行者而言,人間勝過諸天,確立人間佛教的正信、正行,是導師想要予以闡發的。
總之,導師認為:要暢佛本懷,應「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但是根本佛教因為受時代的關係,菩薩道並沒有好好的闡揚,所以更應「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中期佛教(初期大乘佛教)深化緣起無我,不但是人無我,法也無我,不過要注意到對治悉檀的特性,不要落入一邊。這樣掌握緣起與空性,在義解方面穩固了,在行持的方面則以三心修六度廣利益眾生,直探佛陀悲濟眾生的本懷,行人間大乘正行,以趨向佛道。
展望二十一世紀,佛教的弘揚與發展,無論是承續佛法的本質,或是適應時代的思潮,印順導師所提出「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的創見,已為人間佛教弘傳事業構築了一幅清晰的藍圖,並開啟了人間菩薩行者一條具體實踐的成佛之道。
[1]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161。
[2]《中論》卷4〈觀四諦品第24〉:「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大正30,33b11-12)
[3] 參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第四冊,p.41。
[4] 參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第四冊,p.27。
【參考書目】
一、 佛教經論
01、《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宋 求那跋陀羅譯。
0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5~7冊。唐 玄奘譯。
0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般若經》)。大正藏第8冊。後秦 鳩摩羅什譯。
0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後秦 鳩摩羅什譯。
0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唐 玄奘譯。
06、《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東晉 佛馱跋陀羅譯。
07、《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姚秦 鳩摩羅什譯。
08、《思益梵天所問經》。大正藏第15冊。後秦 鳩摩羅什譯。
09、《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第22冊。劉宋 佛陀什、竺道生等譯。
10、《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龍樹菩薩造;後秦 鳩摩羅什譯。
11、《阿毘達磨發智論》。大正藏第26冊。尊者迦多衍尼子造;唐 玄奘譯。
1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7冊。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 玄奘譯。
13、《中論》。大正藏第30冊。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 鳩摩羅什譯。
14、《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大正藏第45冊。東晉 慧遠問,羅什答。
二、 印順導師著作
01、《印度之佛教》。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3版。
02、《空之探究》。新竹:正聞,民國81年10月6版。
0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民國81年10月7版。
04、《方便之道》,收於《華雨集》第二冊。新竹:正聞,民國82年4月初版。
05、《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收於《華雨集》第四冊。新竹:正聞,民國82年4月初版。
06、《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民國82年4月5版。
07、《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新竹:正聞,民國83年1月修訂3版。
08、《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民國83年7月7版。
09、《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民國89年10月新版。
10、《性空學探源》。新竹:正聞,民國89年10月新版。
11、《佛法概論》。新竹:正聞,民國89年10月新版。
12、《學佛三要》。新竹:正聞,民國89年10月新版。
13、《佛在人間》。新竹:正聞,民國89年10月新版。
14、《教制教典與教學》。新竹:正聞,民國89年10月新版。
15、《無諍之辯》。新竹:正聞,民國89年10月新版。
16、《成佛之道》(增註本)。新竹:正聞,民國90年5月新版。
17、《永光集》。新竹:正聞,民國93年6月。
三、 論文
釋厚觀。〈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印順導師百歲嵩壽祝壽文集‧論文篇》。新竹:福嚴佛學院,民國93年。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惠敏法師.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自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目次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二、戒的定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三、戒的種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四、初期大乘佛教的戒學──十善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五、龍樹戒學的立場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六、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二、十善道是凡夫及二乘與大乘共學的法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三、以十善道為尸羅波羅蜜的理由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四、持戒與破戒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五、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貳、《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六、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二、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三、方便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四、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二、「般若波羅蜜」之語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三、何謂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四、緣起﹑空﹑假名﹑中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五、如何得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六、菩薩的般若與二乘的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肆、《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七、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二、龍樹所處的時代及其論著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三、龍樹的菩薩精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四、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二、解脫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三、菩薩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四、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二、印順導師對佛教史之分期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三、依四悉檀說明「中期佛教」之重點開展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四、中期佛教之義解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五、中期佛教之修行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六、「梵化之機應慎」之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