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福慧隨身書》No.005 道在平常日用中(三)

道在平常日用中                                                   
印順導師著 
 
三、知是行的始導,也是行的完成
 佛法可分知與行,而知是行的始導,也是行的完成(知與行不可分離)。
(一)正知緣起無常、苦、無我而得解脫
    說到「知」,即經說「正見」、「正思惟」、「正觀」、「如實知」等。身心——以心識為主導的身心活動,無論為對自己、對他人(眾生)、對物質世間;或現在,或從現在到過去,從現在到未來,佛說:一切「從緣生」,「我論因說因」。
佛從因緣相生、相依存的理法,去理解世間,處理世間。依緣起說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以不落兩邊(極端),而開示不有不無,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及不生不滅的中道。
凡從緣而生起的,必歸於滅,所以是「無常」的;無常的不得究竟安穩,所以是「苦」的;無常苦的,所以是「無我」(我是真實、常、樂的)。眾生不能悟解世間是緣起的,也就不能正知無常、苦、無我無我所,不得解脫涅槃,名為「無明」(無明,簡要分別為「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一切煩惱由此而來。
煩惱依我我所為本:計執我我所的,是「見」;染著我我所的,是「愛」;存我恃我的,是「慢」。依煩惱——自我中心的思想與行為,如違反緣起的相互依存,損人(他人、他族、他國)利己,是非法,惡行(業);如順緣起而互助利人,是法,善行。善行與惡行,能得安樂與苦報。
由於不能正知緣起,所以都是不徹底的,是有漏的,生生不已的生死法。如正見緣起,依法而行,那就無常苦而起「厭離」,無我無我所而能「離欲」(離煩惱),解脫而證「滅」(身心憂苦的止息)。
 (二)依正知正見而引發「淨信」
 佛法,只是依心識為主導的身心緣起,開示苦集與苦滅的中道。學佛要有此切要的正見,正見不是知識,而是化正確知識為自己的見地,有正見就有正信。
「信」,「心淨為信」;「如水清珠能清濁水」。一念淨信現前,一定沒有煩惱,沒有憂苦,內心充滿了清淨、安定與喜樂;這樣才是真正的歸信三寶的弟子。
佛法所說的「淨信」,與世俗所說的信,不完全相同。別人(或書中)所說的,承認他是確實的,一般也說是「相信」,這只是確認,如相信「一加一等於二」那樣。還有,對人及所說的話,有好感,有同感,肯接受他所說的,一般也稱之為信仰,如信仰主義,信仰領袖之類,這只是世俗的「順信」。世俗所說的信靈感,信命運,信風水等,都不出於上二類。
佛法所說的「淨信」,是依三寶而起,內心所引發,有清淨、喜樂等感受的。因正知正見而引發,通過理性,所以是寧靜的,雖近於一神教的信心,而不會陷於狂熱的迷妄。
(三)正信三寶、深信三世因果是學佛的基礎
    說起來,中國佛教徒是相當多的。多數是信佛及僧——羅漢與菩薩,而信法的似乎不多。不知法,不信法,所以神佛不分(近來竟有人主張信佛也要信神),對佛、阿羅漢、菩薩,大多數是神秘仰信,以信神那樣的心情去崇信。
一方面,信佛及(賢)僧的神力,祈求加被。一方面,多數信眾,為了現生與來世的世俗利益——健康、長壽、富貴、家庭和樂、事業發達、不墮惡道……,而表現為消災免難,植福延壽的宗教行為。雖可說方便適化,但專重於向外祈求,不向身心檢點,淨信不生,又如何能使佛法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徹悟緣起而能「厭、離欲、滅」的,在這重物欲而向外馳求的時代,當然不大容易;解了相互依存的緣起法,深信善行樂果,惡行苦果,通於三世的因果必然律,應該是學佛者所能有的信心。
善惡業果說,特點是:「自力創造非他力」,「機會均等非特殊」,「前途光明非絕望」,「善惡有報非不定」。善惡業果的深信者,確信基於正見而有的,「合理的行為,成為改善過去,開拓未來的力量」。不怨天,不尤人,「盡自己的努力以向上,不因現在的遭遇(不如意)而動搖離惡行善的決心」。深信因果而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就能表顯出佛法的精神。
佛法的三世因果說,傳來中國,一般是似信還疑,存有徼幸、取巧的心理。多數不肯依法而行,從離惡行善的人生正行中去實踐,而中國固有的求籤、看風水(地理)等,嚴重的滲入佛教中,為多數長老、大德所容許。佛教界的向外祈求,以及類似巫術化的低級行為,是迷妄而不純正的。正信三寶,深信因果,是學佛的基礎,所以惟有正信而汰除不純潔的迷信,佛法才能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四)由正確的知識養成堅定的正見,進而達信智一如
          淨信依於正見,正見從正確而深切的認識中得來。佛法的正知,依於聽聞——起初是釋尊開示,弟子們展轉傳授;等到經典集成,書寫記錄,才有依經(論)而聞法的。
為了法義的明確,經弟子間的長期論辨,形成了體例精嚴的論書,為了應付異教徒的責難,也有深明法義以護持佛法的必要。不過論義的發展,不厭其詳而多少有點煩瑣;部派分化,法義的解說,有了種種的解說不同。更由於佛法長時期的流通,適應時機,方便無邊,無論是印度傳來的,中國古德所宏闡的,都是內容廣大,有義學說理的傾向。
佛法在世間的發展演化,可說是必然而不可免的!但部類繁多,內容複雜,對初學者來說,從什麼經書去直握佛法的心要,依正知而起正信,確是一件為難的事!這樣,也難怪上也者深究而傾向於虛玄,義學成為少數人的佛法;下也者信佛而不知信法(有些信法的,只是信某部經的偉大,持誦以求功德),不免惑於方便,專求現實世俗的利益了!
我覺得,佛世的周梨槃陀伽,愚笨而現證阿羅漢,唐代的慧能,不識字而能深有所悟;依佛法正見而達信智一如的「證淨」,不一定從無邊法義的研究講習中來,只是末世善知識難得,不能不依於經論。
為正法的宏揚,引生正信著想,佛法正義的精要提示(佛法共通的基本法義),應該是非常切要的!同時,經論的講習,以及近代興起的學術化的研究,當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但不一定能使人從正解而引生正信,使佛法深入人心,能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尤其是講說者與研究者,為講說而講說,為研究而研究,自身不能因講說研究而引起正信,在學佛的立場,是沒有太多價值的!至於佛法的義理,那些更能應用於現實,也是值得注意的!



 《福慧隨身書》No.005 道在平常日用中    一、學佛者之解行不應與日常生活脫節  

 《福慧隨身書》No.005 道在平常日用中    二、身心必須淨化解脫,才能算是道在平常日用中   

 《福慧隨身書》No.005 道在平常日用中    四、行——自利行與利他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