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平常日用中
印順導師著
四、行——自利行與利他行
說到「行」,聲聞道是八正道,菩薩道是六波羅蜜與四攝。大概的說,自利行以戒、定、慧為主,利他行以施、戒、忍為主。
(一)淨信是入佛之門
在佛法中,行是以(從正見而來的)淨信為出發的。「信為欲依,欲為(精)勤依」:有了清淨信心,會引起願欲,誓願依法而勤行。
三乘道的「歸依」,菩薩道的「菩提心」,都是以信願為體性的。有了願欲(求),立定志向(名為「發心」),就能策發精進,努力實行以求理想的實現。所以,從正知以引生淨信,是一切佛弟子的「入佛之門」。
(二)善戒是學佛之基
在修行中,戒是聖道的基礎。一般以為,戒就是(法律那樣的)這樣不可犯,那樣不可以,不知這只是戒的施行項目,不是戒的實質。什麼是戒呢?梵語尸羅,譯為戒。「尸羅(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作惡),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戒是「性善」,「數習」所引發的性善。
戒不是一般的善行,是經父母師友的啟發,或從自身處世中引發出來。內心一度的感動、激發,性善力(潛在的)生起,有勇於為善,抗拒罪惡的力量。如遇到犯罪的因緣,內心會(不自覺的)發出抗拒的力量。「性善」是潛在而日夜常增長的,小小違犯,性善的戒德還是存在,不過犯多了,戒力會減退(名為「戒羸」)。如犯了重大的惡行,性善的力量消失,這就是「破戒」了。
「性善」的戒德,名為「律儀」(也譯為「護」),就是佛法所說的「戒體」。這樣的戒善,沒有佛法的時代,或有法而不知的人,都可以生起的,不過佛法有正見的攝導,表現於止惡行善,更為正確有力而不致偏失吧了!
基於性善的戒德,在日常生活中,身語意行如法。由於生活方式,社會關係,團體軌則不一致,佛法應機而有在家出家等種種戒法,而依此性善力,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實質上是沒有差別的。
有了「性善」,雖沒有受戒,或僅受五戒,都可以成為向解脫的道基。如沒有,雖清淨受持比丘戒、菩薩戒,也不一定能種解脫善根。所以出現於內心深處的性善戒,是佛弟子受戒、持戒的要點。
三十年來,我國傳戒的法會是年年有的,雖依法授受,而受戒者能在事相上著力的,就不可多得,這就難怪不能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了!
(三)以信戒為基而進修定慧
淨信,是於佛不壞信,於法不壞信,於僧不壞信;性善戒,是聖所愛戒成就。成就這信戒為內容的「四不壞信」,決不退墮,決定向三菩提(正覺)。如進修定慧,那現生就能得解脫。
在佛法中,淨信是入佛之門,戒善是學佛之基,更深一步的定慧修證,是不能離信戒而有所成就的。經上說:「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
依戒修定,是合理的向上進修,如順水行舟,容易到達。修定的先要「離(五)欲及惡不善法」,也就是這個意義。有些修習禪定的,為了身體健康,為了神秘感受……,不離欲染,不斷惡法,多在氣息、身體上專注觀想,即使一心相續,能夠不流於邪定,落入魔王眷屬,已經難得了,這不是佛法所要修的(有漏或無漏的)淨定。
說到慧悟,龍樹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平等空性的體悟,豈是無信、無戒者所能成就的!信與戒,人人都在說,而其實並不如一般所想像的,這所以佛法不能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了!
我出家以來,整日在三藏文字中摸索,雖說為眾生而學,想求得精要來供養世人,但說來慚愧,法海汪洋,終於一鱗片爪,所得有限!我總覺得,佛法本來平實可行,而「賢者過之,愚者不及」,所以佛法一天天在興隆中墮落。現在藉此「紀念特輯」,略申所見,與真正要學佛的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