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唯識學探源》(中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釋厚觀 
                                      (20097月,美國佛法度假)
拾)《唯識學探源》(中編3
《唯識學探源》談到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還有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及其孕育的大乘唯識思想。

一、原始佛教的研究,不應偏取聲聞三藏,亦應尊重早期的大乘經
我們如果要研究《阿含經》,不要只是研讀《阿含經》或者南傳的《尼柯耶》。像《中論》、《瑜伽師地論》的〈攝事分〉等大乘論,也是注解《阿含》的;還有很多的初期大乘經,也有發揚《阿含》的深義。所以,初期大乘經論還是值得尊重,不能夠單取《阿含》來瞭解原始佛教,這是《唯識學探源》裡面所要表達的重要觀念。「探源」,它主要是談阿含和部派中,隱藏了哪些大乘唯識的思想,探究唯識思想的來源。
    唯識學之所以重視唯識,其實跟十二緣起的內容有密切的關聯。十二緣起有無明、行、識……生、老死,其中的「識」,一般解說為六識或入胎識。眼識乃至意識等六識都是生滅法,剎那就過了。那麼,無常剎那生滅如何解釋記憶存續與業果相續的問題呢?各部派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有些引發了唯識的思想。所以導師在《唯識學探源》當然會提到十二緣起。在我目前看過這麼多的書裡面,對十二緣起的解釋,《唯識學探源》解釋得最詳盡、最好,值得大家精讀。

二、對緣起支數的考察與十二緣起的解釋
這十二緣起,導師歸納為四項:
(一)死生本源:無明、行、識,這是探討生死的根源。因為有無明,還有行業的造作,而有識去入胎。
(二)生命依持:《阿含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1],這是在談生命的依持。識如果沒有入胎,我們的肉體無法增長;這個識如果離開了身體,身體也無法再活動、增長。所以,要有識,名色才能增長。反過來說,沒有名色,識也無法安立。比如一個人的身體遭受重大傷害,識沒辦法安住,它必須離開這肉身而去了。所以,名色跟識彼此是互相依存的。
(三)觸境繫心名色,六入,觸,受,愛。名色總攝一切物質與精神,是六入觸所取的,所以是認識的對象。六根取名色境而生起一種認識――觸;有了觸,就產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有了樂受,眾生往往就產生貪愛;苦受就產生瞋恚;不苦不樂受則生愚癡。[2]這是在談觸境繫心,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認識,帶動情緒(受),繼而有愛著的過程。
(四逐物流轉愛,取,有,生,老死。我們一愛著以後,本來不該有的卻貪取,因而招感未來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進而受生,乃至老死這種種的因緣流轉。

三、各派對業力存在的異說
各派對於業力存在的見解,在《唯識學探源》(p.146-p.155)有很好的解說,請自行參照。

四、心性本淨
性的定義很多,比如有善性、惡性,在中國也有提到性本善或性本惡,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導師說:「心性本淨,在部派佛教裡是性善性惡的性;在大乘裡,心性與法性有時候合而為一,指心或法的本體。」所以性不純粹只是說心,有時候是指法的本體。
而佛法所說的心性本淨,它是普遍於一切眾生,不只是人;但是在中國的儒家,則特別推崇人類,對於其他的動物只覺得牠是禽獸,另類看待。如孟子的性善,卻成為人獸的分野。但佛法不是這樣,佛教是普遍地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我們現在生而為人,是因為現在的因緣業報如此,但不能保證永遠是人。造了惡業,下一輩子墮到畜生道都有可能。

五、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及其與大乘唯識學之關係
這裡談的比較深,我只簡單列出幾個。大乘的唯識思想,歸納起來有以下這五類:
(一)由心所造:如《華嚴經‧十地品》說: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3]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都是虛妄,只是一心所造。
(二)即心所現:如《解深密經》,這是唯識學重要的經典,它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4]留意這裡有一個「」字,即此心這麼生的時候,即有如是影像顯現。經文的意思是:我心生起的時候,就有一個影像顯現。認為這心識現前的時候,就有一個境界相現在前,這稱為即心所現。
(三)因心所生:《解深密經》說:「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5]這是從胎生學來說,從心識所含藏的種子而慢慢增長,是因著心而生。
(四)映心所顯:「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長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6]這是《楞伽經》所說的,除了如來藏以外,還有跟阿賴耶中間的結合。這雜染的習氣,反映到清淨的如來藏心,因而成為阿賴耶識,現起一切的虛妄相。留意這裡有一個「」字。有雜染的習氣,然後反映到如來藏的清淨心,本來清淨是清淨了,因為有雜染的習氣反映過來,而成為阿賴耶識;由阿賴耶識,再現起一切的虛妄相。
(五)隨心所變《阿毘達磨大乘經》說: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四者,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何等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得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纔作意時,諸義顯現。三、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7]菩薩因內心定慧的實踐,一切境界都可以隨心轉變。有的人認為修行可以轉變,除了轉變相貌以外,心淨也可以得佛土淨。
    五項思想,起初是逐漸的引發,各別的深入研究;等到思想的反流與綜合,就走上唯識學的階段,也才有真正的唯識學。後代的唯識學派,雖然都在融貫這五項思想,但不無偏重的發揮,因此成為思想不同的學派。五項唯識思想都立足在業果緣起的起滅上,也就是緣起觀的一種解說。



[1] 參見《長阿含經》卷1013經)〈大緣方便經〉:「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大正161b20
[2] 參見《大智度論》卷418 勸學品〉:「一切世間繫縛,受為主,以受故生諸結使:樂受生貪欲,苦受生瞋恚,不苦不樂受生愚癡。」(大正25361b8-10
[3] 參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726 十地品〉:「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大正10194a13-20
[4] 參見《解深密經》卷36 分別瑜伽品〉:「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大正16698b2-5
[5] 參見《解深密經》卷13 心意識相品〉(大正16692b8-19)。
[6] 參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一切佛語心品〉(大正16510b4-10)。
[7] 參見《攝大乘論本》卷中引經(大正31139a13-2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前言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壹)    《般若經講記》(上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    《寶積經講記》(上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叁)    《勝鬘經講記》(上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肆)    《藥師經講記》(上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伍)    《中觀論頌講記》(上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陸)    《攝大乘論講記》(上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柒)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捌)    《佛法概論》(中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玖)    《中觀今論》(中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壹)《性空學探源》(中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貳)《成佛之道》(中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叁)《太虛大師年譜》(中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肆)《佛在人間》(下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伍)《學佛三要》(下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陸)《以佛法研究佛法》(下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柒)《淨土與禪》(下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捌)《青年的佛教》(下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玖)《我之宗教觀》(下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拾)《無諍之辯》(下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壹)《教制教典與教學》(下編8)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貳)《佛教史地考論》(下編9)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叁)《華雨香雲》(下編10)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肆)《佛法是救世之光》(下編1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壹)    《華雨集》第一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貳)    《華雨集》第二冊:《方便之道》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叁)    《華雨集》第三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肆)    《華雨集》第四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伍)    《華雨集》第五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叁、《永光集》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壹)    《印度之佛教》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貳)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叁)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陸)    《空之探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柒)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捌)    《中國禪宗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壹)    《雜阿含經論會編》(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貳)    《太虛大師選集》(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壹)    《平凡的一生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貳)    《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一、        印順導師在佛學研究上的貢獻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        印順導師與中國古德之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