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柒)《大乘起信論講記》(上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釋厚觀 
                                      (20097月,美國佛法度假)
(柒)《大乘起信論講記》(上編7
《妙雲集》上編主要是大乘三系重要經論的解說,導師針對這些經論寫了相關的講記,也是較難的部分。前面已介紹:性空唯名系主要是般若、中觀,以《般若經》、《中論》為代表;虛妄唯識系以《攝大乘論》為代表;真常唯心系以《勝鬘經》為代表。接著介紹《大乘起信論講記》,這是上編的最後一本,屬於真常唯心系的論典。

一、本論的作者、譯者與考證之價值
   《大乘起信論》相傳是馬鳴菩薩所造,真諦翻譯。但有人認為作者並非馬鳴菩薩,而且這部論的成立也沒有那麼早。對於譯者是否是真諦,也有人持懷疑的看法。再加上這部論的思想較龐雜,有一些傾向唯識系統的人,認為這部論是中國人所偽造,給予強烈的批判。但是如果這部論是偽造的,不具有價值,為什麼導師要解說?我們來瞭解導師對這部論所採取的態度。
關於本論的作者、譯者與考證之價值,導師認為:如果作者不是馬鳴菩薩,那可考證作者到底是不是中國人?這部論是屬於什麼時代的作品?其思想是新創的或是有一些根據?導師說:考證的方法不應該推翻。事實如何,我們就如實地呈現。思想是有演化的,但不一定是進化。在演化的過程,有可能演化為好的,也有可能演化為不好的,不應該說凡是後來的就一定是進步。即使考證的結果並非馬鳴菩薩所作、不是真諦翻譯,但是《起信論》的價值,還必須從長來討論。
導師的看法是:一、印度傳來的不一定都是好的。當然有些很不錯,如《中論》等,但也有浮淺或雜亂無章的。在印度,有不少經論是託名聖賢所造,像這種情形,即使翻譯過來,也不能保證它的正確。
二、中國人作的不一定就錯。佛法傳到中國來,我們的古德、才德之士,經過詳密的思考、修學、深刻的體驗而寫出來的作品,也可以是很好的。有人重視佛法的傳承,以為從印度傳來的才是正確的,中國人造的都不可靠,導師認為這看法是太不合理了。如在印度或西藏,雖然是重視傳承,但也是眾說紛紜;在中國的禪宗也是這樣。不過,即使有傳承,像現代有人說自己是天台宗的第幾代傳人,或是禪宗第幾代的傳人,當人家請問禪的特色在哪裡?你修禪有什麼功夫?有時候即使是第幾代的傳人,也不一定說得上來,那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導師說:我們應該用考證的方法,考證經論的編作者,或是某時代某地方的作品;但不應該將考證出來的結果,作為沒有價值或絕對正確的論據。在佛教思想上,《起信論》有它自己的價值。這不能夠和鑑別古董一樣,不是某時某人的作品,就認為沒有價值。
像前一陣子,有一位來自大陸的鑑賞古物名家,他是副教授級的。他在圓山大飯店的洗手間看到了四幅書畫掛飾的其中一幅,他很納悶為什麼這麼名貴的作品會放在廁所裡?他打包票這是某名家的真跡。結果,故宮的人出來澄清,其實真跡還在故宮裡面,這只不過是仿製的。仿製的會讓這位名家看走眼,代表這仿製的功夫也是相當不錯。但是佛法和鑑別古董不一樣,它還是需要從長計議。
    本論是屬於真常唯心系,所以不應該專從中觀的觀點及唯識的觀點來否定它。也就因此,這部論無論是中國人或印度人所造,它所代表的思想,在佛教思想中,有它獨到的價值,值得我們做深長的研究。
二、主觀唯心論、客觀唯心論、真常唯心論
這部論是真常唯心論,所以導師附帶談到:唯心論有三個層次,才能夠圓成自說:(一)主觀的唯心論,(二)客觀的唯心論,(三)大乘第三系的真常唯心論。
(一)主觀唯心論:是我們的眼識乃至意識――六識認識境界的時候,瞭解到六根對六塵的這個外境都沒有實體。因為它著重在唯心,只有心是真實的,外境只不過是認識心中所現的影像相,只是影像而已。所取的相是不實、不存在的,可是能取的相是有的,也就是心是有的,外境是不實的。它是以心奪境,以心為主,這是主觀的唯心論。譬如這朵花,從主觀唯心論者看來,它是心識所現的。有注意到這朵花,就有這朵花的相現起;不注意的時候,這花相就隱而不現。這是從主觀的心來論斷外境有沒有現起。但是,純粹憑主觀來說這花有沒有現起,並不圓滿。比如有句話說:「有聽沒有到。」當我們很專注於某件事,有時候對於外在的鳥叫聲或其他聲音就不一定能聽到,不能就因此否定沒有鳥在叫。從這意義來看,有眾多的境相,在不認識它的時候,其實它還是存在的,這不能否認。所以,主觀唯心論不能夠解釋所有的一切都是唯心。
(二)客觀唯心論:這是虛妄唯識家的講法,他們的阿賴耶識說是客觀的唯心論。有妄心即有妄境,山河大地等的一切境相,都是阿賴耶識所頓變頓現出來的。唯識學有八識,第八識的阿賴耶識,除了說明業果相續之外,它也被用來解釋萬法都是唯識所現,包括山河大地都是由唯識所變現。第八識變現山河大地,而真正認識這些山、河、大地、鳥、水、花種種,是靠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六識來認知。所以,當六識分別這些山河大地時,它是依著這境相為本質而現出一個影像;六識不起分別時,這些境相也還是存在的,因為這些境相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所以說萬法唯識。無論六識有沒有注意,這些境相都還是客觀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來說,這是屬於客觀的唯心論。阿賴耶識的執受境界,對於六境的分別,是客觀存在的。阿賴耶所變現的境界,對於阿賴耶識來說,這境相是不實的;因為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的,所以它是唯心所現。
阿賴耶本身是有漏雜染、生滅的,所以由阿賴耶所變現出來的,都是有漏生滅的;對於無漏清淨的,它就變現不出來。這樣,要解釋一切法,其實也不圓滿,因為一切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所以,必須要到第三個──真常唯心論,才能夠自圓其說。客觀的唯心論還是不徹底的,因為阿賴耶它可以解釋雜染、有漏的問題,但清淨、無為的,並不是由虛妄的阿賴耶識所顯現。因此,必須進一步達到一切是真實心,才是唯心的極致。到這個地方,它就講真常唯心。
(三)真常唯心論:包含的範圍很廣,有清淨的,也有染污。如《勝鬘經》所說,如來藏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如來藏就像寶珠,雖有煩惱客塵來沾染它,但並不妨礙它的本質,本身還是具有這些清淨的德性。用這樣來解釋不但妄境依於妄心,妄境、妄心,又都是不離真心而現起,所以都不離開這真常的心,一切依著如來藏。一切的事相與理性,雜染與清淨,全部都統攝於真常心中。所以,由真常心統攝了清淨,也統攝了雜染;不但統攝了事相,也統攝了理性,一切都以真常心為主。
    本論從眾生心有覺與不覺義說起,能夠綜合主觀、客觀、真常這三類的唯心說。《楞伽經》屬於真常唯心系,也是貫徹這三種而說唯心。本論(《大乘起信論》)在思想體系中,屬於絕對的真常唯心論。

三、聖嚴法師的評論
在印順導師九十五歲的時候,我們為了慶祝導師嵩壽,舉辦了一個學術研討會,邀請聖嚴法師做主題演說。聖嚴法師寫了〈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我讀《大乘起信論講記》〉,這篇文章摘要點出了導師著作的一些特色。由於內容很多,在此只列出幾個要點供大家參考。這裡主要是從聖嚴法師的觀點,歸納摘要《大乘起信論》的思想背景,說明這部論並不是中國人憑空捏造,這裡面有很多印度佛教的要素。真常唯心系的佛教,雖然是屬於後期大乘,但它確有阿含佛教的基礎依據,也有南方大眾部分別說系的基礎。所以,有早期阿含的,也有部派的成分。以部派來說,除了大眾部分別說系以外,也有經量部譬喻師的影響,這樣就滿廣的。印老也特別指出,《起信論》受有錫蘭佛教《解脫道論》的影響。佛教有北傳佛教,還有南傳佛教。南傳的有《解脫道論》、《清淨道論》,而《大乘起信論》也跟南傳佛教有一些關係。這一部分,在導師的《永光集》〈《起信論》與扶南大乘〉[1],說明了這部論跟南方佛教(從海陸而來)的思想關聯。更有不少的大乘經論如《楞伽經》、《勝鬘經》、《如來藏經》等作後盾,甚至談到《大乘起信論》的背景資料中,也有古傳唯識《攝大乘論》的內容。《攝大乘論》是唯識的,所以如來藏思想的《大乘起信論》,又有融攝唯識的思想,其實滿複雜的。如此龐大的思想,導師在講說《起信論》的因緣,把真常唯心論的佛法,自成一系的條理出來,點明它的來龍去脈,不用籠統和會,不必擔心發現了諸系法義的互相出入會讓人感疑不信。這也正是歷史的方法論,所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及其可信的成果。
這一部論影響中國佛教也滿深的。除了重要的經典《楞伽經》、《勝鬘經》、《如來藏經》以外,在論典來說,有《寶性論》、《佛性論》,還有這部《大乘起信論》,是屬於如來藏系重要的論典。

以上的七本著作,是《妙雲集》的上編。


[1] 參見印順法師永光集》,p.123-p.15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前言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壹)    《般若經講記》(上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    《寶積經講記》(上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叁)    《勝鬘經講記》(上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肆)    《藥師經講記》(上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伍)    《中觀論頌講記》(上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陸)    《攝大乘論講記》(上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捌)    《佛法概論》(中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玖)    《中觀今論》(中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    《唯識學探源》(中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壹)《性空學探源》(中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貳)《成佛之道》(中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叁)《太虛大師年譜》(中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肆)《佛在人間》(下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伍)《學佛三要》(下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陸)《以佛法研究佛法》(下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柒)《淨土與禪》(下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捌)《青年的佛教》(下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玖)《我之宗教觀》(下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拾)《無諍之辯》(下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壹)《教制教典與教學》(下編8)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貳)《佛教史地考論》(下編9)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叁)《華雨香雲》(下編10)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肆)《佛法是救世之光》(下編1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壹)    《華雨集》第一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貳)    《華雨集》第二冊:《方便之道》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叁)    《華雨集》第三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肆)    《華雨集》第四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伍)    《華雨集》第五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叁、《永光集》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壹)    《印度之佛教》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貳)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叁)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陸)    《空之探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柒)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捌)    《中國禪宗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壹)    《雜阿含經論會編》(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貳)    《太虛大師選集》(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壹)    《平凡的一生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貳)    《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一、        印順導師在佛學研究上的貢獻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        印順導師與中國古德之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