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肆)《藥師經講記》(上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釋厚觀 
                                      (20097月,美國佛法度假)
(陸)《攝大乘論講記》(上編6

一、釋題
先解釋這部論為何稱為《攝大乘論》,先釋題。
「攝」的意思有兩種:一、以總攝別,二、以略攝廣。本論以簡要的十種殊勝[1],廣攝一切大乘法,這就叫以略攝廣因為佛法很廣,所以它舉十種來總攝一切大乘佛法。總攝、含攝,這叫攝,這裡是先談以略攝廣。什麼是以總攝別?如來說法,因為聽眾不同,有的講波羅蜜,有的講十地,現在總舉十義,把大乘經中各別的法門,總攝起來,這就叫以總攝別。用這十義把大乘經所有的法門全部總攝起來。
什麼是「大」?「大」有二義:含容大和殊勝大。含容大,是說大乘可以包含小乘的;殊勝大,則只有大乘有,在小乘沒有。
什麼是「乘」?就是車乘,如來以各種法門,引導眾生出離苦海,把眾生從苦迫的曠野中運出來。
什麼是「論」?有教誡學徒,分別與抉擇的意思。

二、本論依《阿毘達磨大乘經》的〈攝大乘品〉造論
《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依《阿毘達磨大乘經》中的〈攝大乘品〉來造論,所以稱為《攝大乘論》,可知它在注解〈攝大乘品〉。這部論有世親和無性的兩種注釋,彼此見解有些出入。但是,不論兩種注釋所依論本如何出入,這部論是唯識學中扼要而最有價值的,為治唯識學者所必須研究的聖典,所以這部論很重要。

三、《大乘論之組織
大乘論》分為三分十章。三分:第一章是「序說」,中間第二到第九章是「正說」,最後的第十章是「結說」,這稱為三大分。一般佛典有記載說法的緣起──序分,然後是正宗分,最後是流通分。《攝大乘論》中間的第二到第九是正說,導師就是以它來分章節。這裡面所談都滿深的,在此僅略做說明,有興趣的,請再對照原書詳讀。
在此略談第二到第九章的「正說」:二、所知依,所知就是修學佛法的人所應該知道的一切法。唯識學是立阿賴耶識,主張一切所應知的法的依處是在阿賴耶,這叫所知依。三、所知相,提到三種自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這就是「所知相體」。四、入所知相,這是談唯識性。要修唯識觀,首先觀外境是虛妄,只有心是實有;再進一步,也要觀能觀的心識是空。這樣心和境俱泯,悟入平等法性,才是真正悟入唯識性。接著,五、彼入因果,這是要修六度。六、彼因果修差別,這是談菩薩的十地。此中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這是要修三增上學。第八、彼果斷,這是在談涅槃――無住的涅槃。九、彼果智,在談三種佛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本論的重心所在,是唯識行證的實踐,即是從實踐的立場,統攝大乘的一切。這十種殊勝不是為了理論的說明,而是為了大乘的修行而開示。
如果是初次接觸到唯識這麼多名相,可能一時覺得很陌生。不過沒有關係,現在是在下種,以後再慢慢灌溉、慢慢成熟。

四、一境應四心
一境應四心,可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這是在談萬法唯識,或在談眾生的業報不同,所看到的結果不一樣。眾生因為各自業力的關係,同樣一件東西,所看到的結果卻不一樣的。比如同樣是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餓鬼看到的是乾涸得一無所有,或者是膿血、火燄。所以並不是餓鬼道眾生沒有水喝,主要是因為業報的關係,即使有水,但在他看起來是火,沒辦法受用。那如果是天,他看到的是七寶莊嚴。人看來是清水,魚看來是牠的窟宅。後代的唯識家,常用「天見寶莊嚴,人見為清水,魚見為窟宅,鬼見為膿血」的一境四心,證明外境的無實。用這樣的一境四心,來證明外境其實是不實在的,同樣一件事情,唯識所現,有清淨、染污種種的差別。

五、以玄奘的譯本作講本,並比較相關論典之異同
導師的《攝大乘論講記》是以玄奘大師的翻譯作講本,但是隨時比對玄奘大師譯本與真諦譯本的差異。
唯識的論典很多,除了《攝大乘論》以外,還有《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有〈本地分〉,也有〈抉擇分〉,但是它的思想有些差異。此外,還有《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等等,在思想上也有很多的不同。這內容本來是非常的深廣,導師很扼要地把這些經論的差異點出來,可參照《攝大乘論講記》(頁10- 12)。此外,陳一標老師也特別針對導師的唯識思想,作了一些詳細的比對,[2]請大家自行參照。



[1] 十種殊勝,參見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18 - p.19
[2] 參見陳一標〈印順導師對新舊譯唯識的定位與評析〉,《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正聞出版社,20004月,p.267-p.296),陳一標〈印順導師對唯識學研究的貢獻〉,《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慶祝印順導師百歲嵩壽學術論文集》,文津出版社,20054月,p.1-p.29)。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前言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壹)    《般若經講記》(上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    《寶積經講記》(上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叁)    《勝鬘經講記》(上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肆)    《藥師經講記》(上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伍)    《中觀論頌講記》(上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柒)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捌)    《佛法概論》(中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玖)    《中觀今論》(中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    《唯識學探源》(中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壹)《性空學探源》(中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貳)《成佛之道》(中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叁)《太虛大師年譜》(中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肆)《佛在人間》(下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伍)《學佛三要》(下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陸)《以佛法研究佛法》(下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柒)《淨土與禪》(下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捌)《青年的佛教》(下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玖)《我之宗教觀》(下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拾)《無諍之辯》(下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壹)《教制教典與教學》(下編8)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貳)《佛教史地考論》(下編9)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叁)《華雨香雲》(下編10)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肆)《佛法是救世之光》(下編1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壹)    《華雨集》第一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貳)    《華雨集》第二冊:《方便之道》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叁)    《華雨集》第三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肆)    《華雨集》第四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伍)    《華雨集》第五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叁、《永光集》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壹)    《印度之佛教》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貳)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叁)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陸)    《空之探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柒)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捌)    《中國禪宗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壹)    《雜阿含經論會編》(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貳)    《太虛大師選集》(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壹)    《平凡的一生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貳)    《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一、        印順導師在佛學研究上的貢獻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        印順導師與中國古德之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