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厚觀,2012.03.03)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跟大家分享一段小故事。這故事出自《眾經撰雜譬喻》,是《大正藏》第四冊532頁上欄到中欄。
這邊提到持戒之人他都能夠滿其所願;如果破戒之人,那一切都會喪失。這裡就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個人他經常供養天,因為那個人非常貧窮,供養天供養了十二年,希望得到富貴;天憐憫他,因為很虔誠供養了十二年,就現身問他:「那你想要得到什麼?」他說:「我只想求富貴。希望能夠隨心所欲,我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天人就給他一個容器(一個瓶子),這個瓶子叫做德瓶,道德的「德」,德瓶。他說:「如果你想要什麼,這些東西都可以從瓶出現。」結果那個人他很高興,他想要馬、想要車、想要七寶,每一個都能滿他的願。有一些人就覺得很奇怪:「過去那麼貧窮,為什麼現在這麼富有?」就問他:「你是怎麼回事呢?」他說因為他供養天,得到一個德瓶。這德瓶能夠隨心所欲,而出種種珍寶。其他的人就說:「那你這個瓶長什麼樣子?能不能拿出來給我們看看?」結果那個人他洋洋得意:「只有我有這個瓶,你們都沒有。」洋洋得意拿著這個瓶就跳起舞來了。
因為得意忘形,結果不小心把這個瓶就弄破了。瓶破了,寶物當然出不來,連以前從這個瓶所變現的一切寶物,也完全都沒有了。
這經就講:持戒之人種種妙樂無願不得;那如果說破戒、憍慢、放縱的話,就好像這個人把德瓶弄破了,什麼東西都沒有了。所以如果想要得天樂、甚至涅槃解脫樂,應當好好堅持守戒,不要破戒;如果破戒的話,那就會永遠墮落三惡道。
這邊又另外舉了一個故事,如果說想要求得好的果報,那應當要經常修習善心,要善念相續不絕,善念念念不斷,那命終的時候,能夠去除種種的惡,來感得善的果報;如果沒有好好來修習這個善心,命終的時候,即使後悔了,最後臨命終的時候想要起善念,但是太突然了,沒有辦法隨心所欲起善念。
這裡舉了一個譬喻,就是西方有一國王,他之前從來沒有戰馬,因為鄰國經常來入侵,外敵有戰馬跑得快,很容易就入侵。
這國王他忍痛就動用國庫,到處去求戰馬,結果買了五百匹戰馬來抵禦外敵,來鞏固自己的國家。這五百匹戰馬養了以後,鄰國當然一下子不敢入侵,但是這戰馬也要吃糧草,他想:「吃糧草,這費用不少,只是在那邊吃,又對國家沒有什麼幫助,這吃了也是白吃。」所以他就下令,請這士兵們養馬,來幫忙磨穀、磨稻穀,他想:「這平常還有一點作用。」
但是這馬沒有那麼乖乖的磨,結果他就下令這些士兵(養馬的),就把馬的眼睛矇起來,就叫牠天天這樣磨、磨、磨。結果這馬眼睛被矇起來以後,這樣子磨稻穀,久而久之牠就習慣了,一走路牠以為牠是往直的走,事實上牠是都在迴旋。
過一段期間,鄰國兵又入侵了,國王很緊張,趕快趕快把馬拉出來,大家準備馬具啊,上馬來應敵。結果這兵士們騎著馬要往敵人方向的時候,怎麼走都走不直,就一直迴旋、一直迴旋,沒有辦法朝向敵人那邊去應戰。敵兵一看,這個馬有點怪怪的,都沒辦法發揮牠的戰力,很快的就把國王的軍隊打敗了。
從這裡要瞭解,如果我們要求善的果報,臨命終的時候心馬不亂,這個是重點。我們心容易晃動不安、不專注,那就像世俗一句話講叫「心猿意馬」。所以我們想要求善的果報,臨命終的時候要心馬不亂,才能夠隨意到善處,不可不先調直心馬,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心馬讓它調順,能夠「直心是道場」;如果不調直心馬,這死賊一下子突然來到的話,心馬盤旋不安,猶豫不定,那沒辦法隨心所欲。就好像這國王的馬,不能夠破賊、不能夠保護牠的國家。
所以我們修行人要修善心,一定要念茲在茲,善念要讓它好好持續不斷,要正念正知才行。
這故事是出自《眾經撰雜譬喻》,《大正藏》第四冊,我們大家一起共勉。
※一、《眾經撰雜譬喻》卷1(4經)(CBETA, T04, no. 208, p. 532, a18-b23):
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四方乞求,供養經十二年,求索富貴。
人心既志,天愍此人自現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
「我求富貴,欲令心之所願一切皆得。」
天與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言:「君所願者悉從此瓶出。」
其人得以隨意所欲無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無乏。
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云何得如此富?」
答言:「我得天瓶,天瓶中出此種種物,故富如是。」
客言:「出瓶,見視其所出物。」即為出瓶。瓶中引出種種諸物,其人驕逸捉瓶起舞,執之不固失手破瓶,一切諸物俱時滅去。
是以欲天樂及涅槃樂,當堅持禁戒,莫破所受戒;若破所受戒,永墜三塗受苦,乃無復出期。
夫人欲求報應,常當修習善心相續不絕,若命終時,能却諸惡、受善果報。
※ 二、《大智度論》卷13〈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54, a1-17):
復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
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十二歲,求索富貴。
天愍此人,自現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
答言:「我求富貴,欲令心之所願,一切皆得!」
天與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
其人得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無乏。
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所由得如此富?」
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種種眾物,故富如是。」
客言:「出瓶見示,并所出物!」
持戒之人,亦復如是,種種妙樂,無願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物。
【心猿意馬】:比喻人的心思流蕩散亂,如猿馬之難以控制。亦指這種流蕩散亂難以控制的心神。《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 宋 道潛 《贈賢上人》詩:“心猿意馬就羈束,肯逐萬境爭馳驅。”《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心猿意馬,按捺不住。”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十八:“ 潘漢五 和 翁靜閑 兩個人,心猿意馬地忙得丟三忘四。”參見“ 心猿 ”。(《漢語大詞典(七)》,p.388)
[7] 約敕:亦作“約飭”。1.《漢書‧游俠傳‧原涉》:“子獨不見家人寡婦邪?始自約敕之時,意乃慕 宋伯姬 及 陳孝婦 。”《後漢書‧徐稚傳》:“ 漢 末寇賊從橫,皆敬 胤 禮行,轉相約敕,不犯其閭。” 宋 蘇軾 《杭州召還乞郡狀》:“到獄即欲不食求死,而先帝遣使就獄有所約敕,故獄吏不敢別加非橫。”《明史‧朱英傳》:“約飭將士,毋得張賊聲勢。”2.約束誡飭。(《漢語大詞典(九)》,p.7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