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叁)《勝鬘經講記》(上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釋厚觀 
                                      (20097月,美國佛法度假)
(叁)《勝鬘經講記》(上編3
一、勝鬘夫人
第三本是《勝鬘經講記》,這部經是屬於如來藏系的經典,也就是真常唯心系。為什麼稱為《勝鬘經》?主要是因經中的勝鬘夫人,她是波斯匿王的愛女,年紀很輕,是一位大菩薩,幫忙弘揚流通大乘法。這部經,正好因她的身分很特殊、智慧很高,藉以表達證悟法性都是平等的。因為她是在家人,在家人也可以學佛,表顯在家與出家平等;她是女眾,表顯男女平等;她的年紀很輕,雖然世俗有長幼之分,但是在證悟法性而言,事實上是個人的努力,水到渠成。

二、勝鬘夫人發願受十大戒
這部經所談的有深有淺,深的地方滿深的,先舉淺的例子來解說。
導師曾書寫《勝鬘經》經文中的十戒勉勵慧輪居士,這幅墨寶寫得很莊嚴,內容很好如有機會到慧日講堂,歡迎參觀。
一次要記住這十條內容,比較困難,導師很善巧地歸納為三類:第一到第五是攝律儀戒,主要是斷惡;第六到第九是饒益眾生的;第是攝受善法,也就是攝受正法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即菩薩的「三聚淨戒」。
勝鬘夫人對佛法有深的體悟,得佛授記。聞受記後,她在佛前恭敬地受十大受。十大受即十大戒,它的內容非常好,表顯菩薩的三聚淨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饒益一切眾生。其內容為: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受戒並發願從此不犯,這很難得。如果大家受戒以後,時常違犯,又不斷地懺悔,這樣會沒完沒了。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這是對尊長們不起輕慢的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有的人對尊長能不起輕慢心,但對其他眾生卻容易起瞋恚心、發脾氣。所以,對一切眾生不起瞋恚,這也不容易。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導師對這裡的注解很圓滿,「他身色」,指眾生的身體康強,相好莊嚴。「外眾具」,指眾生所有上好的衣服、飲食、住宅,以及種種什物等。有的人看到別人先生長得帥,為什麼自己的先生卻很醜?為什麼別人的房子又大又豪華?為什麼別人的車子比較高貴?有時容易對他人的身色或外眾具起嫉妒心;持守這條戒,要能隨喜別人的好事,不起嫉妒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導師解釋「內外法」也是很圓滿,可從財施和法施來說。從財施來解釋內外法:一、內法,指自己的身體;外法,指身外的飲食衣物等。外法,是指身外之物,這種外財的布施比較容易做到。內法,是指身體器官,這種內財的捐贈,比較不容易做到。但是勝鬘夫人發願,她於內外法都不起慳貪的心。另外,從法施來說內外法。內法是佛法,外法是世間的技術學問。對於佛法,我們不要密不宣揚,這樣,智慧也不會退失;而且不只是分享佛法,對於世間的學問技術也不要吝惜。
上述五個所談到的內容――犯戒、輕慢、瞋恚、嫉妒、慳貪,這些都是眾生在日常生活經常出現的行為,以這些為代表,發願斷除一切惡。
除了斷惡,還要攝受眾生、利益眾生。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而持戒,即第六至第九的內容。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發願以種種的財物、資具救濟貧苦的眾生不是為了自己享用,而是為了利益眾生。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無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攝受眾生。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愛語是說柔軟和合的話,利行是為眾生謀福利,同事是以平等的身分和大家一起共事。有些公司的老闆為了要帶人,他以身作則,並且布施,為大家謀福利等等。不過,世間人多是為了自己公司的發展,或為了自己團體的興旺;而菩薩行四攝法,並不是為了自己,他是純粹利益眾生。在攝受眾生時,如起愛染心,容易被眾生度走。也有的人稍微做了一點,就覺得自己做了很多,沒有積極再行善;而菩薩行四攝法時,以無愛染心來攝受眾生,精勤利益眾生而無厭足心,也沒有罣礙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菩薩看到眾生受苦難或被關起來,他不會輕易離開,一定讓他們脫離種種的苦厄,然後才離開。
九、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有的眾生因為生活所逼,或是家傳的職業等等,以殺盜淫妄為事業,這些是惡律儀。律儀,本來是戒的別名,以防護身口。惡律儀,就是他做了殺盜淫妄相關的惡業,以它為謀生的事業,這是對一般在家人來說。菩薩的發心,不是只度比較乖或好度的眾生,對這些憐愍的惡律儀眾生,他更加以慈悲心來平等度化他們。或是有的修行人,因為深重的煩惱而犯戒,菩薩也不棄捨他們。菩薩只反省自己的慈悲心、方便善巧是否足夠,他還是想辦法度化這些惡律儀與犯戒的眾生。眾生種類很多,有的吃軟不吃硬,有的吃硬不吃軟。菩薩很善巧,對於剛強難化的,就用折服的方式來折服他;對心性比較柔軟害羞的眾生,就用點化的方式來攝受他。
上述的九條大戒,包含了止惡、利益眾生而持戒,以下第十條是攝善法戒。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如果我們聽聞佛法,聽的並不多,即使聽過,又忘光了,這樣很可惜。這一條戒,即是為了攝受善法,發願不忘失正法。

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
再介紹一些《勝鬘經》中較深的內容。這部經是以如來藏來說明染與淨,認為眾生有如來藏,本來是清淨、具備一切功德,只因眾生有煩惱客塵而蒙蔽住了,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因此不斷地輪迴。假如能夠把煩惱去除,恢復它本來的清淨,能明心見性就得解脫。
如來藏為迷悟、染淨的依止,而《勝鬘經》說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一個名為「空如來藏」,一個名為「不空如來藏」。
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解釋:空如來藏,指覆藏如來的一切煩惱,而這煩惱是客塵,它不是實有,所以稱為空。煩惱與如來藏是別異的,可離的,它跟如來藏是不相應的。煩惱就像寶珠上的塵垢,塵垢並不是寶珠,它跟寶珠不相應,它是可分離的。覆藏如來的煩惱,並不是實有的,是空的,空的就是煩惱,所以說是「空如來藏」。這裡的意思是指煩惱是空的,但並不是說如來藏是空的,這個請注意!
那麼,「不空如來藏」是指什麼呢?指與如來藏不離不異的不思議佛法,也就是與如來藏相應的(稱性)功德。它是以如來藏為體,不空的是指不思議佛法的功德。這些不思議佛法的功德是跟如來藏不相離的、不相別異的,而這些功德不能夠說是空的,所以稱為「不空如來藏」。
依《勝鬘經》的意思,如來藏被煩惱所覆蓋而成為生死;如果是與清淨功德相應而顯出清淨的法身,那就是不空。所以如來藏可以成為迷悟、染淨的依止。
如來藏是一切迷悟、染淨的依止,也就是煩惱客塵與不可思議的功德都依附著如來藏。但是,煩惱客塵本身跟如來藏是不相應的,是可分離的;而這如來藏則具有不可思議功德。如來藏空智,何以名為「空如來藏」?如來藏,從無始以來,即為一切煩惱垢所纏缚,雖為煩惱所纏,但並不因此而與煩惱合一如來藏雖然被煩惱所纏缚,但是它就像寶珠一樣,寶珠被這些塵沙所浸,但是寶珠還是寶珠,不會因此而變質,並不因此而與煩惱合一。如來藏是本性清淨,自性常住的,所以叫真常。導師在這裡打個比喻:在生死中,如寶珠落在糞穢裡一樣,珠體還是明淨,所以說如來藏與一切煩惱是可以分離、可以脫落的,是別異的。這寶珠是比喻如來藏,客塵煩惱如糞穢一樣。
何以又名為「不空如來藏」?因為如來藏自體就具備有「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這個說法也見於《楞伽經》與《大乘起信論》,這都是真常唯心系的經論。如《楞伽經》、《起信論》等,都不是從因緣生法、虛妄生法論空與不空,而是依如來藏性說。他們談空與不空,都是依如來藏性而說,不是從因緣生法來說,也不是從虛妄生法來說。導師這裡所說的「因緣生法」,是指中觀思想,中觀在談空與不空,是從緣起性空來談。如來藏系則不從中觀的這種角度來談空與不空,它是從跟如來藏相應或不相應來談。它也不是從虛妄生法來談論空或不空,虛妄生法是指虛妄唯識系的阿賴耶識。所以,我們讀導師的著作,有些地方看起來只有短短幾個字,但是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大家有這樣一個概念,對於如來藏系的經文或論典,我們大概就可以知道它的性質。
如來藏系經典影響中國佛教非常地深,如禪宗講明心見性。基本上,我們還沒接觸到中觀思想之前所聽聞的中國傳統佛法,大部分都是屬於如來藏系的,主張本來自性清淨,大多都從這個角度來看怎麼樣去除煩惱而明心見性。如來藏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雖然很深,但是在印度比較不被重視,也沒有成為很大的宗派。在西藏也不把它納入大乘佛法的派別,只有立中觀和唯識二大宗。但在中國佛教卻以如來藏思想為主流,這請大家多留意。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前言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壹)    《般若經講記》(上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    《寶積經講記》(上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肆)    《藥師經講記》(上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伍)    《中觀論頌講記》(上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陸)    《攝大乘論講記》(上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柒)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捌)    《佛法概論》(中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玖)    《中觀今論》(中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    《唯識學探源》(中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壹)《性空學探源》(中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貳)《成佛之道》(中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叁)《太虛大師年譜》(中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肆)《佛在人間》(下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伍)《學佛三要》(下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陸)《以佛法研究佛法》(下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柒)《淨土與禪》(下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捌)《青年的佛教》(下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玖)《我之宗教觀》(下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拾)《無諍之辯》(下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壹)《教制教典與教學》(下編8)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貳)《佛教史地考論》(下編9)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叁)《華雨香雲》(下編10)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肆)《佛法是救世之光》(下編1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壹)    《華雨集》第一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貳)    《華雨集》第二冊:《方便之道》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叁)    《華雨集》第三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肆)    《華雨集》第四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伍)    《華雨集》第五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叁、《永光集》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壹)    《印度之佛教》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貳)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叁)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陸)    《空之探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柒)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捌)    《中國禪宗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壹)    《雜阿含經論會編》(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貳)    《太虛大師選集》(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壹)    《平凡的一生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貳)    《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一、        印順導師在佛學研究上的貢獻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        印順導師與中國古德之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