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寶積經講記》(上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釋厚觀 
20097月,美國佛法度假) 
(貳)《寶積經講記》(上編2
《妙雲集》上編的第二本是《寶積經講記》。現今大正藏的《大寶積經》卷數非常多,導師所解釋的《寶積經講記》,其實是比較古老的〈普明菩薩會〉而已。

一、本經之主要意趣
寶積經》的意趣是宣說大乘行,兼說聲聞道。在印度,大乘有「空有」二宗,空宗是般若中觀,以龍樹菩薩為代表;有宗,此處是講唯識。無論是空宗或有宗都非常重視這部《寶積經》。以空宗來說,《大智度論》有引這部經:「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1]說明空在質上是一樣的,但是它的量有所差異。聲聞能理解到空,但是聲聞的空像毛孔空,而菩薩的空就像太虛空。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因為聲聞的空,著重在體悟無我,重在自己得解脫;菩薩除了自度以外,還要度化一切眾生,因此要廣學無量法門,但也不能執著所學的法,而要廣觀一切法空,所以說菩薩的空如太虛空。《中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2]如果還執著有一個空,那諸佛也難以度化了,類似這些文句都是引用寶積經》。再者,因為有些人誤以為空是斷滅,因而產生了一些副作用,所以在這部《寶積經》經中提到「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3],指出撥無因果的危險,是瑜伽大乘所特別重視的文句。

二、《寶積經》〈普明菩薩會〉有許多內容被《十住毘婆沙論》所引用
(一)有四法會退失智慧,有四法能得智慧
龍樹菩薩著有《十住毘婆沙論》,主要是在解釋《華嚴‧十地經》。而這一部古老的《寶積經‧普明菩薩會》有很多內容,被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所引用,裡面提到有四種法會退失智慧,有四種法能得智慧。
先談哪四種法會容易讓我們退失智慧,是菩薩所應遠離:一、不恭敬法及說法者。因為對法不恭敬,就無法跟它相應。對說法者不恭敬,也就不能從他起信心,無法得到修學的好處。於要法祕匿悋惜。如果我們體悟到深妙的佛法,卻吝惜不願意分享,這樣也會退失智慧。對錢財慳貪而不布施,會得貧窮報;悋惜佛法而不行法施,會得愚癡報。樂法者,為作障礙壞其聽心。有人非常好樂佛法,想要去聽法,或想要出家,如果你障礙他學法,將來也會障礙到自己,無法開智慧。懷憍慢,自高卑人。水是往低下流的,有句話說「我慢高山,法水不住」,如果我慢像高山一樣,那法水怎麼可能停留在你那邊?上述的四種法,會讓人退失智慧。
能得到智慧的,有下面四法:一、恭敬法及說法者。我們對佛法和善知識要有恭敬心,敬心受學。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淨,不求利養。我們不要悋惜法布施,要以清淨心跟大家分享。三、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頭然。我們不要障礙別人聞法,自己也要精勤求法,如救頭燃。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說。我們不要起高慢心,要受持不忘,言行要一致。

(二)四種曲心,四種直心
佛法說「直心是道場[4],在《十住毘婆沙論》卷9有一個很好的譬喻,有四種諂曲法,菩薩應遠離。如彎曲的木頭在密林裡面,你要把它拉出來,那很困難。用這來比喻,佛弟子雖是入了佛法,但怎麼樣能出生死的密林?那要直心才能夠出離,如果是彎曲的,就不能夠出離。哪四種是彎曲的心?一、於佛法懷疑不信,無有定心。聽說這個法不錯,聽說那個法可能更好,結果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心,懷疑不定。二、於眾生憍慢、瞋恨。三、於他利,心生貪嫉。看到別人有利養,起嫉妒心。四、毀謗菩薩,惡聲流布。毀謗別人,讓人家惡聲流布。這要小心!因為我們有我見,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有時總希望自己比別人高。但是導師說得好,你要比別人高,是要上進、充實自己。有人用錯誤的方式,打擊別人,把別人壓低。不過,你這樣做,自己就長高了嗎?還是沒有,頂多引起反彈而已。所以,我們不要去惡意毀謗別人,事實上,要充實自己這才是重要的。
那什麼是直心?一者、有罪即時發露,無所隱藏,悔過除滅,行無悔道。有罪就要馬上發露,不要覆藏。導師有一個很好的譬喻:有罪覆藏就好像把臭的東西密封起來,它不會變香,只會愈久愈臭。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犯錯的話,要趕快發露懺悔。二者、若以實語,失於王位及諸財寶,猶不妄語,口未曾說輕人之言。如因講真實的話而喪失王位、種種財寶,也都還是不妄語。三者、若人惡口罵詈、輕賤、譏謗、繫閉、鞭杖、考掠等罪,但怨前身,不咎於他,信業果報,心無恚恨。如有人惡口來輕賤、打罵,我們不要怨天尤人,只怨自己前身,不責怪他人。為什麼自己沒有遇到好的師長與同修道友?龍樹菩薩說:那是自己以前沒有種下好因緣,怪別人有什麼用呢?四者、安住信功德中,諸佛妙法,甚難信解,心清淨故,皆能信受。佛法是很深妙的,要安住信功德中,心不清淨,則無法起信心。


[1] 參見《大智度論》卷353 習相應品〉(大正25322a8-11)。
[2] 參見《中論》卷213 觀行品〉(大正3018c16-17)。
[3] 參見《大寶積經》卷112〈普明菩薩會〉:「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當依於空,莫依於人!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如是迦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依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大正11634a5-19
[4]《維摩詰所說經》卷上〈4 菩薩品〉:「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大正14542c1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前言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壹)    《般若經講記》(上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叁)    《勝鬘經講記》(上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肆)    《藥師經講記》(上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伍)    《中觀論頌講記》(上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陸)    《攝大乘論講記》(上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柒)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捌)    《佛法概論》(中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玖)    《中觀今論》(中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    《唯識學探源》(中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壹)《性空學探源》(中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貳)《成佛之道》(中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叁)《太虛大師年譜》(中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肆)《佛在人間》(下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伍)《學佛三要》(下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陸)《以佛法研究佛法》(下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柒)《淨土與禪》(下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捌)《青年的佛教》(下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玖)《我之宗教觀》(下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拾)《無諍之辯》(下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壹)《教制教典與教學》(下編8)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貳)《佛教史地考論》(下編9)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叁)《華雨香雲》(下編10)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肆)《佛法是救世之光》(下編1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壹)    《華雨集》第一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貳)    《華雨集》第二冊:《方便之道》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叁)    《華雨集》第三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肆)    《華雨集》第四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伍)    《華雨集》第五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叁、《永光集》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壹)    《印度之佛教》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貳)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叁)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陸)    《空之探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柒)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捌)    《中國禪宗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壹)    《雜阿含經論會編》(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貳)    《太虛大師選集》(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壹)    《平凡的一生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貳)    《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一、        印順導師在佛學研究上的貢獻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        印順導師與中國古德之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