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厚觀,2012.04.07)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是出自《眾經撰雜譬喻》,在《大正藏》第4冊,537頁下欄到538頁的上欄。
有一次,阿難跟佛說:「佛生在帝王之家,修了六年的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看起來好像也不是特別難,應該也很容易得道。」
佛沒有直接回答他,到底是困難還是容易,就先跟他講幾句話:「過去有一位長者,他非常的富有,各種奇珍異寶都具備了,唯獨缺少赤珍珠,他總是覺得心有未甘,所以他就想辦法到海裡面去採這赤珍珠。經過重重的艱難困苦,好不容易到達產赤珍珠寶物的地方。因為這珠蚌生性嗜血,喜歡吃鮮血,所以這個長者他就自己刺身出血,然後盛在油囊裡面,把這油囊垂到海底。珠蚌聞了血香,馬上就來舔食油囊的血,就被長者吊上來了。吊上來以後,就把這個蚌剖開來,取出這赤珍珠。這樣子前前後後經過三年,好不容易才能夠串成一串的珮珠。
回到岸上來,他的同伴看到他有這樣的寶物,就想要圖謀這個寶物。然後就假裝跟著他到井邊要取水,結果就推他,讓他墮到井裡面去,又把這井口封了就走了。
這長者墮在井裡面很久很久,他想這下子命大概就沒了。突然看到有獅子從旁邊的洞穴來喝水,他心裡非常的驚恐,沒有在這井底餓死,說不定這下子提早被獅子咬死了,他非常恐懼。結果沒想到獅子喝了水以後,就走了。長者他就循著這獅子進來的這個洞口,沿著就出到地面上來了。
然後找到他同伴的家,就跟同伴說:『為了我這個珠珮,你謀財害命!搶走了珠珮,也想要害死我。這件事情還沒有人知道,你如果能夠悄悄地把這些赤珍珠還給我,我也就不跟其他人講!』
結果那個人又慚愧又恐懼,就把這些赤珍珠還給長者。長者得了赤珍珠以後,就帶回家了。
家裡兩個小孩子就在玩弄著這赤珍珠,彼此在問:『這赤珍珠出自何處呢?』
其中一個小孩子說:『應該是從我口袋裡面生出來的。』
另外一位說:『不是!不是!應該是從家裡的大甕(大水缸)裡面生出來的。』
父親看了以後就苦笑,夫人就問他說:『你在笑什麼?』
這長者就說:『這小孩子不知道我經過了千辛萬苦,割這身體出血,來吊到珠蚌,取出這赤珍珠,前後經過了三年。也好不容易要帶回家了,又被人家謀財害命,差一點命就沒了,這小孩子根本不知道這些因緣始末,誤以為這珠是出自大甕中。』」
佛就告訴阿難:「你看到我這輩子這樣子,好像只是經過六年就成佛了,卻不知其實我是經過無數的阿僧祇劫,這樣辛辛苦苦,一點一滴的修學,到今天才能夠功德圓滿,才成佛,你誤以為這麼容易呀!就好像小孩子誤以為珠是從口袋裡面生出來一樣!」所以修種種萬行,要經過長久的累積功德,才能夠成就,並不是一事(一件事情),或者是一個行為,或者是一身(一輩子)就可以成就了!
這個主要勉勵我們,不要只是看到人家表面的成就,其實他背後的心血,即使不是這輩子看得到,說不定過去生的福德、智慧因緣,人家已經累積了很久,不要只是羨慕別人現在的成就。我們應該好好的從他的因行(福德、智慧的因)好好來修學,自然因緣具足,才能夠成就該得的果報。
我們大家一起共勉!
※《眾經撰雜譬喻》卷2(27經)(大正04,537c23-538a15):
阿難白佛:「佛生王家,坐於樹下念道六年,得佛如是,為易得耳?」
佛告阿難:「昔有長者,居甚大富眾寶備具,唯無赤真珠以為不足,便將[1]人入海採珠。經歷險阻[2]乃到寶處,刺身出血,油囊裹之,懸著海底,珠蛤[3]聞血香唼食[4]之,乃得出蚌[5]。剖蚌出珠,採之三年方得一珮[6]。發還[7]到海邊,同伴見其得好寶,欲共圖[8]之,俱行取水,眾人推著井中覆之而去。
其伴歸到家,呼曰:『卿得吾一珮,無人知兼欲見害,卿可密盡相還,吾終不言卿也!』
父見笑之,婦曰:『何笑?』
佛告阿難:「汝但見我成佛,不知我從無數劫學之勤苦,至今乃得,謂之為易,如彼嬰兒謂珠生囊中矣!」是以修諸萬行,積功累劫,非但一事一行一身而可得也!
(2)唼食:猶咬;吞食。(《漢語大詞典(三)》,p.392)
[5] 蚌(ㄅㄤˋ):1.軟體動物。有兩個可以開閉的多呈橢圓形介殼,殼內有珍珠層,或能產珠。《易‧說卦》:“﹝離﹞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 漢 張衡 《南都賦》:“巨蚌函珠,駮瑕委蛇。”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二‧蚌》:“蚌與蛤同類而異形。長者通曰蚌,圓者通曰蛤,故蚌從丰,蛤從合,皆象形也。後世混稱蛤蚌者非也。”(《漢語大詞典(八)》,p.864)
珮珠:1.用為佩飾的珍珠。(《漢語大詞典(四)》,p.5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