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厚觀,2012.4.21)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是出自《大莊嚴論經》的第9經,在《大正藏》第四冊267頁上欄到下欄。
過去有一位比丘,他無意間在斷垣殘壁看到有一個寶藏,有大銅瓮裝滿了金錢,他就帶著一位貧窮的優婆塞(居士),告訴他:「那邊有大銅瓮裝滿了金錢,你可以拿這些財寶賴以維生。」
這居士就請問這位比丘:「這些寶物你什麼時候看到的?」
他說:「我今天才剛看到,我馬上就通知你。」
結果這優婆塞說:「其實這個寶物我好幾年前就看到了,但是我都不去動它,因為拿這些寶物有很多的過患。如果被國王聽到的話,有可能會遭受懲罰,或者被關起來,乃至會有殺身之禍。像這樣子的痛苦,不可計算。」
優婆塞就說了一個偈頌,它大意如此,就說:「我很久以來就看到這個寶,已經經歷多年了,這個寶的毒害,甚至比黑毒蛇還要毒,為害還要更大。所以我對這些財寶,都不會起絲毫的貪心,把這些財寶看成像毒蛇一樣,而不生財寶想。
因為這財寶有可能會帶來禍害,也有可能被關起來乃至死亡,這些災害都是因為貪著這寶物而產生的。如果貪著這些寶物,會招來種種的苦,這苦真的是令人怖畏;所以我對這些寶物,不會起貪求親近之想。
可是一般的人,卻著迷這些寶物,把它當作珍貴的玩賞物來把玩,卻不知這寶其實是危害之物,他妄生安樂良善之想,有這樣的過患,還用這些珍寶做什麼呢?
像我們的身也是膿、血所假合,僅僅用來支持我們這生命,我們的身體早晚有一天會朽敗,還要這些珍寶做什麼呢?
如果貪得無厭的話,就好像朝向這火堆,丟很多乾的薪柴,都沒有滿足的時候;人心貪求無厭也是如此。
你如果憐愍我的話,應當教我少欲之法,為什麼告訴我哪裡有財寶這樣的話呢?如果你真的憐愍我,應該要教我少欲之法,你為什麼反而告訴我這些多欲、哪裡有財寶這些話呢?
少欲知足,可以產生大利樂;如果多欲的話,我們的諸根就會散亂,貪求不滿足,多欲會增長種種的苦惱。不過一般多欲之人,經常生欲想,貪求利益沒有窮盡,如摩竭魚口。摩竭魚是大魚,牠可以吃很多的船等等的。而少欲之人沒有貪求,就不會有苦,心裡經常是安樂,就好像在過節日一樣。」
優婆塞他這樣子讚歎少欲知足之法,比丘就產生希有難得之想,而讚歎:「善哉!善哉!你真是大丈夫。你雖然沒有出家,沒有穿法服,但是你說的話都是隨順佛的教誨,你能夠知道少欲之法,而這少欲知足之法,正好是諸佛所讚歎的。」
這比丘就說:「你所說的,讓我深深感到慚愧。你現在是在家人,你有妻子、眷屬等等,照裡說應該會貪求很多的寶物,來好好為自己打算,沒有想到你能夠隨順佛的教誨,讚歎少欲知足。
假使有人以鐵為舌,也不能夠呵斥少欲知足。就是鼓著三吋不爛之舌,都沒辦法呵斥少欲知足。我現在雖然是剃除鬚髮,身穿著僧服,在外表形同是出家人,但是內心卻不知道這沙門之法,而剛剛反而教你多欲之事,不能夠稱揚讚歎法王所讚的少欲之法(法王就是佛)。這少欲是種種善的根源,如佛在經中也不斷地讚歎少欲是沙門之根本。
過去如來乞食完之後,如果有多餘的食物,有時候就布施給其他的比丘,有時候就放在水中跟蟲分享。
那時候有二位比丘因為乞食不夠,面有飢色,佛看到了以後,就跟他們兩位比丘說:『現在有多餘的食物,你們可以拿去食用。』
其中一位比丘他就這樣說:『如來世尊說少欲有大功德,那我為什麼要貪求這個餘食呢?』他就不吃了。
而另外一位比丘,他想:『誒!如來的餘食--多餘的食物,這個也不是常常有,希有難得。這樣的餘食,不管是梵天、帝釋天、天王等,大家都頂戴恭敬。我如果食了這佛的餘食,可以增長我的容貌、力氣、安樂、辯才。佛的餘食非常難遭遇,不容易遇得到,為什麼不吃呢?』結果他就吃了。
那時候世尊就讚歎不食餘食的比丘說:『你能夠行少欲之法!』而對吃了佛的餘食那位比丘反而沒有讚歎。雖然說佛允許的,但是佛並沒有讚歎他。所以當知,少欲之法是佛所印可的教戒的根本。」
他就再說了一個偈頌:「想要得到法的利益,應當瞭解少欲知足,而少欲之法,正好是莊嚴聖者的瓔珞。(少欲反而是莊嚴聖者的瓔珞。)今世除掉種種的負擔,無憂而快樂,這是大涅槃宮殿之初門。
我們要達到涅槃,要經過種種的考驗,要度過魔的考驗,所以要設關卡防制魔軍眾,在狹窄的路上,設關來防制。度過魔境界的無上法印,就是少欲。這個印又封緘又加印,代表說非常非常的重要。
「持戒如巨海,少欲如海潮」,有海潮才能夠成為大海,少欲才能夠成就持戒。而少欲能夠細密的覆蓋眾功德,就是這些功德不會漏失、不會失去。如果貪求感到疲勞,應當停止車駕,不再奔波勞碌。那停止車駕,不再奔波勞碌的休息處,這個就是少欲知足。所以如果過度貪求感到疲勞的話,應當要把它停下來,不再奔波。那這樣的休息處,正是少欲知足。
親近少欲者,就好像在擠牛奶一樣,由牛奶才能夠製作產生乳酪、生酥、熟酥、醍醐(就是這些生酥、醍醐等等都是由牛奶而製作的)。而少欲也是如此,能夠產生種種的功德。
能夠伸手布施給別人的,這個手是非常的尊貴;而接受的人,他如果能夠縮手,那這樣的手,更加的尊貴。(就是說我們能夠伸手布施給別人,這樣的手是很尊貴的;但是接受的人,他能夠少欲知足把手縮回來,這樣的手更加的尊貴。)
如果有人說:『我這東西布施給你。』這樣的言語是無價的、無價之寶;而接受的人,如果他說:『我知足,我夠了,謝謝你!』這樣的言語,更加的珍貴。
所以我們想要得到法的話,應當親近少欲,而佛是十力大師(佛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說少欲是聖種之法。佛有開示四聖種,就是衣服要喜足,飲食、臥具要喜足,還有樂斷、樂修。所以少欲正好是聖種之法。
少欲無財物,增長持戒、多聞、智慧,這樣的少欲法,正好是出家之法食。食物不是只有外在的世俗的食物,我們是以法為食,而少欲法正好是出家之法食。
雖有渴愛等,終不能夠打擾少欲者,姑且不談後世樂,如果能夠少欲知足,現在就已經能夠獲得安穩了。」
以上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要少欲知足,裡面有些比喻相當不錯,就是我們伸手給別人這樣的手是很尊貴;而接受的人他能夠把手縮回來,這樣的手更加的尊貴。如果我們說:「我布施給你。」這樣的言語是無價之寶;如果接受的人他說:「我夠了、我知足了,謝謝你!」這樣的言語,倍復的珍貴無價。
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共勉!
《大莊嚴論經》卷2(009經)(大正04,267a4-c25)
時優婆塞問比丘言:「何時見此?」
比丘答言:「今日始見。」
即說偈言:「
是故於此寶,都無有貪心,觀之如毒蛇,不生財寶想。
繫閉被讁罰,或時至死亡,一切諸災害,皆由是寶生。
能招種種苦,為害甚可怖,故我於寶所,不生貪近想。
有如斯過患,何用是寶為?
夫少欲知足,能生大利樂;若其多欲者,諸根恒散亂,貪求無厭足,希望增苦惱。
時優婆塞讚歎少欲知足之法,彼比丘生希有想而讚之言:「善哉善哉!真是丈夫。雖無法服心已出家,能順佛語知少欲法,而此少欲諸佛所讚。」
比丘言:「汝之所說總而言之,深見譏呵[22]令我愧踖[23]。汝今處家,妻子眷屬僮僕使人[24],正應貪求以用自營[25],能隨佛語讚歎少欲。假使有人以鐵為舌,無有能呵少欲知足。我今雖復剃除鬚髮身服法衣相同沙門,然實不知沙門之法,而方教汝多欲之事,不能稱述[26]法王[27]所讚少欲之法,是諸善源,如佛修多羅中亦說少欲為沙門本。
如來昔日乞食訖,若有餘食,或時施與諸比丘等,或復置於水中用與諸蟲。
爾時有二比丘乞食不足,而有飢色,從外來入,佛既見已而語之言:『今有餘食,汝能食不?』
一比丘言:『如來世尊說於少欲有大功德,我今云何貪於此食而噉之耶?』
一比丘言:『如來世尊所有餘食難可值遇,梵釋天王等皆悉頂戴而恭敬之。我今若食,當益色力安樂辯才。如是之食甚難值遇,云何不食?』
於時世尊讚不食者:『善哉比丘!能修佛教行少欲法。』
此一比丘雖順佛語,食佛餘食,佛不讚歎。是故當知,少欲之法,佛所印可教戒之本。」
即說偈言:「
欲得法利者,應當解小欲,如此少欲法,聖莊嚴瓔珞。
今世除重擔,無憂而快樂,乃是大涅槃,宅室之初門。
少欲亦如是,出生諸功德。
若人言施與,是語價難量;受者言我足,難量復過彼。
少欲無財物,增長戒聞慧,如此少欲法,出家之法食。
雖有渴愛等,終不能擾惱,且置後世樂,現在獲安隱。」
(2)謫(ㄓㄜˊ):1.譴責,責備。2.處罰,懲罰。(《漢語大詞典(十一)》,p.404)
[13] 趣:6.通“ 取 ”。求取,採取。7.通“ 取 ”。僅僅。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 盧文弨 注:“趣者,僅足之意,與《孟子》‘ 楊子 取為我’之取同。” (《漢語大詞典(九)》,p.1142)
(2)《一切經音義》卷23:「摩竭魚(此云大體也,謂即此方巨鰲魚,其兩目如日,張口如[山*間]谷,吞舟,光出,濆流如潮,若欱水如壑,高下如山,大者可長二百里也)。」(CBETA, T54, no. 2128, p. 456, c6-7)
(2)搆(ㄍㄡˋ):12.擠取乳汁。(《漢語大詞典(六)》,p.790)
(2)嚴(ㄧㄢˇ):通“ 儼1 ”。莊嚴貌。(《漢語大詞典(三)》,p.542)
[43] 四聖種,參見《十住毘婆沙論》卷17〈33 助尸羅果品〉:「四聖種者,所謂趣得衣服而足,趣得飲食而足,趣得坐臥具而足,樂斷樂修行。」(CBETA, T26, no. 1521, p. 116, b23-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