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二、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
                                               釋厚觀

《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二、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是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的音譯。「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則隨著對語源不同的詮釋,而有「最高、完成(paramapārami + )」及「到彼岸(pāram + i + )」等兩種不同的解釋。依前者而言,般若波羅蜜是「最高的智慧」、或「智慧的完成」。阿羅漢、辟支佛斷盡見思二惑,以為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其空無我慧雖也可稱為般若(三乘所共般若[1])但比起佛陀,二乘人未圓滿利他,其智慧還不是最高的智慧,嚴格地說,還不能稱為「般若波羅蜜」。真正的般若波羅蜜(智慧的完成),應該是佛陀的一切種智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菩薩以成佛為目標,依因說果,從初發心開始,一直到佛的究竟彼岸,這中間的種種修行,如布施、持戒……般若等,不妨也可稱為波羅蜜(到彼岸)。然而「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真正引導行者到彼岸的,主要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說布施等五度,若缺少了般若波羅密,則不得「波羅蜜」名字。又《大智度論》卷18「讚般若波羅蜜偈」云:「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2],般若波羅蜜被稱為佛母,眾生之祖母,其重要性可知。
那麼般若波羅蜜要怎麼修證呢?《大乘義章》依《大智度論》所說,安立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等三種般若。[3]如《大智度論》所說:「般若波羅蜜者,即一切諸法實相[4],「般若波羅蜜,……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一切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5]換言之,真正的般若是離開一切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超越一切有、無等戲論,不落能所的「實相般若」。但要證得此種絕待的實相般若,卻不能不以聞、思、修為前方便。菩薩初學般若,先以聞、思慧為主,聽聞、受持般若經典,這般若經本身雖不就是般若智慧,但行者可依此引文入義,這樣的般若,稱為「文字般若」。其次,菩薩以思、修慧為主,攝心觀察性空無我,這樣的般若,稱為「觀照般若」。如《大智度論》卷67所說:「若觀諸法空:眾生空、法空,如是則具足修般若波羅蜜。[6]當未徹悟諸法實相時,名為「空觀」,成就時則轉名為「般若波羅蜜」(實相般若),如能同時具有菩提願、悲濟行的話,此般若即是不共二乘的「大乘不共般若」,當一切圓滿成佛時,此般若便轉名為「一切種智」了。



[1] 《大智度論》卷72(大正25564a
[2] 《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0c1-2
[3] 《大乘義章》卷10(大正44669a
[4] 《大智度論》卷43(大正25370a21-22
[5] 《大智度論》卷54(大正25448b4-8
[6] 《大智度論》卷67(大正25528a28-29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惠敏法師.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目次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二、戒的定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三、戒的種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四、初期大乘佛教的戒學──十善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五、龍樹戒學的立場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二、十善道是凡夫及二乘與大乘共學的法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三、以十善道為尸羅波羅蜜的理由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四、持戒與破戒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五、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六、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三、方便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二、「般若波羅蜜」之語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三、何謂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四、緣起﹑空﹑假名﹑中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五、如何得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六、菩薩的般若與二乘的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七、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二、龍樹所處的時代及其論著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三、龍樹的菩薩精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四、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二、解脫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三、菩薩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四、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二、印順導師對佛教史之分期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三、依四悉檀說明「中期佛教」之重點開展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四、中期佛教之義解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五、中期佛教之修行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六、「梵化之機應慎」之意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七、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