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参、《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三、方便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
                                               釋厚觀

《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三、方便

方便(upāya),本來是向著某一目標前進,含有手段、方法等意思,在佛典中,則常將「導入諸法實相的手段」,或「具大悲心,為眾生說法之種種善巧」稱為方便。總之,菩薩以成佛為目標,凡是朝此目標所修自度度他之一切行為、手段,都可稱為方便。由此可知,「方便」一詞含有多義,今依《大智度論》所說,將其內容大略分成下列四項:(一)不取相、無所得的方便;(二)淳淨熟練的智慧即是方便;(三)慈悲心、利他行之方便;(四)空觀與慈悲相調和的方便。現分別敘述如下:

(一)「不取相、無所得」的方便
《大智度論》卷85云:「當知一切法無所有相,是名菩薩方便,空尚不可得,何況有。」[1]換言之,方便是體悟三輪體空,不執內心、外物、有無等相,這樣的不取相,無所得才可稱為方便。依此意義而言,這樣所說無所得的方便,與無執的般若極為相似。 

(二)「淳淨熟練的智慧」
《大智度論》卷46云:「方便即是智慧,智慧淳淨故,變名方便。[2]100又說:「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以所用小異故別說。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3]依此所說,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練了的金,可作種種飾物。同樣地,般若與方便二者在體性上雖然同樣是智慧,但方便是比般若更熟練的智慧,這樣淳淨的智慧,特別給它安立一個名稱叫作「方便」。如果離開了般若的性空慧,那方便也就不成其為方便了。

(三)「慈悲心、利他行」
《大智度論》卷36云:「無方便力故,入三解脫門直取涅槃。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脫門見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轉心還起。……譬如仰射虛空,箭箭相,不令墮地。菩薩如是,以智慧箭仰射三解脫虛空,以方便後箭射前箭,不令墮涅槃之地。是菩薩雖見涅槃,直過不住,更期大事,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4]二乘人重自利急求涅槃,當他證得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時,因無大悲方便力故,直接取證入涅槃。而菩薩依般若修得三解脫門後,雖有能力入涅槃,但因有大悲心之方便力守護故,不急著取證入涅槃,反而轉向大乘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繼續莊嚴佛土,度化眾生。《大智度論》卷74又說:「佛以大慈悲心憐愍眾生故,方便為說,強作名字語言,令眾生得解。」[5]4也說:「菩薩以方便力現入五道,受五欲,引導眾生。[6]本來諸法實相、第一義諦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但佛菩薩具大悲心,為了讓眾生理解諸法實相,強作語言文字等種種假施設,還不惜入地獄道等處方便為眾生說法。由此可知,這裡所說的方便,與上說不取相、無所得的方便稍為不同,而是重在慈悲心與利他行。

(四)「空觀與慈悲相調和」的方便
《大智度論》卷27云:
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眾生。於是二法,以方便力不生染著,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捨眾生;雖不捨眾生,亦知諸法實空。於是二事等,即得入菩薩位。[7]
又云:
有得悲心而作是念:若諸法皆空,則無眾生,誰可度者?是時悲心便弱;或時以眾生可愍,於諸法空觀弱。若得方便力,於此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實相不妨大悲心。如是方便,是時便得入菩薩位,住阿鞞跋致地。[8]
空觀之智慧與大悲心是菩薩得入不退轉地的兩軸,更是成佛的兩大要素。如果一個菩薩沒有大悲心,當他證得空相時,或許會這樣想:「既然眾生是空,我也是空,那還有什麼眾生可度呢?」如是思惟,悲心轉弱,很可能會退墮二乘直接取證入涅槃。反之,一個菩薩如果徒有慈悲心而沒有空慧的話,又如何教導眾生諸法空相呢?他自己不但未能絕諸戲論得解脫,還可能執眾生相起愛染、憂悲等苦惱。因此,空慧與慈悲二者必須調和得恰到好處,如果慧強悲弱,或慧弱悲強都容易產生弊病,而調和這兩者的手段即稱為「方便」。也就是說,若菩薩具有方便力,雖自己知道諸法空,還能努力地將此空理讓尚未知道的眾生也能了解;這樣,雖自知諸法空,也教眾生諸法空,並不妨礙大悲心。他已離開了眾生執與法執,當然也不妨礙諸法空相了。像這樣的方便,即是空觀與慈悲相調和,等無偏黨的方便。



[1] 《大智度論》卷85(大正25654b27-28
[2]《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4c27
[3]《大智度論》卷100(大正25754c5-7
[4]《大智度論》卷36(大正25323a1-8
[5]《大智度論》卷74(大正25584a26-28
[6]《大智度論》4(大正2585a4-5
[7]《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2c17-21
[8]《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4a5-10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惠敏法師.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目次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二、戒的定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三、戒的種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四、初期大乘佛教的戒學──十善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五、龍樹戒學的立場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壹、《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  、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二、十善道是凡夫及二乘與大乘共學的法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三、以十善道為尸羅波羅蜜的理由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四、持戒與破戒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五、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  六、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二、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  、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二、「般若波羅蜜」之語意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三、何謂般若波羅蜜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四、緣起﹑空﹑假名﹑中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五、如何得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六、菩薩的般若與二乘的般若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  七、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二、龍樹所處的時代及其論著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三、龍樹的菩薩精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伍、印順導師讚歎的菩薩精神  四、結語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二、解脫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三、菩薩道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陸、解脫道與菩薩道  四、結論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一、前言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二、印順導師對佛教史之分期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三、依四悉檀說明「中期佛教」之重點開展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四、中期佛教之義解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五、中期佛教之修行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六、「梵化之機應慎」之意義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柒、印順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   七、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