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福慧集(一) 【第二篇 菩薩正行】如何修忍辱~02


『如何修忍辱』

(釋厚觀,2003.11.27,工研院)
大家很精進,能夠利用午休時間來討論佛法。今天我們要一起探討的主題,是大家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遇到不如意時,往往會產生種種的情緒激盪,那麼我們「如何修忍辱」?
菩薩行的種類有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就是六度,即六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忍辱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忍辱是菩薩行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法門。
如果有人違逆我們,讓我們感到很羞辱的,要如何來化解?今天我所引的資料,是出自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裡面提出了二十五種法門,因應眾生不同的根性而各取所需。「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也就是說,不一定每一個對我們都適用,但是只要其中有一個能讓自己化解,就值回票價了。有時也會依不同的情況,而用各種不同的法門。它只是提供一個引子,至於如何運用和觸類旁通,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努力。
「忍」在佛教中的意義,我想從幾個角度來切入。首先,「忍」的意義是什麼?其次,再談到底是什麼原因或情況會讓我們無法忍受?因為「解鈴還需繫鈴人」,當我們知道情緒波動的原因和來源之後,就能找到對治的方法。最後,是要談如果我們不修忍的話,會有哪些過失、後果?對治的方法是什麼?我想從這幾個角度和大家切磋。

以下簡單做個歸納。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只考慮到目前、短視近利的因,而要考慮到將來可能會產生的果報。「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一般人是害怕將來會得到什麼惡報,菩薩是害怕種下惡因,因為他知道有了惡因,將來就一定有惡果。有時,我們看佛典會覺得撥無因果的是外道,其實我們自我反省:我們種了一個不好的因,也一直在逃避,有時會存著「惡果大概不會來吧」這種僥倖的心理。嚴格來講,我們這種撥無因果的想法,事實上跟外道的邪見沒什麼兩樣。所以,我們不要把因果看得太輕,要看看自己做了某種行為和其延續的種種後果。因緣是瞬息萬變的,我們當思惟自己造了瞋恨心的因,將來會產生什麼惡果。如能從這邊下手——知解的轉變,乃至透徹地體會佛法的無常、無我,便能瞭解諸法的實相,瞭解這世間的真相、常態,就能避免許多造惡的事情。
煩惱有「見惑」和「修惑」這兩種。見惑,是屬於我們觀念上的問題;修惑,是意志上、情感上的問題。例如有人知道抽煙會傷肺,喝酒會傷肝,醫生對這些常識比任何人都清楚,但有些醫生卻戒不了煙,這是意志力不夠堅強。所以,我們在考慮事情,遇到種種不如意時,是「我知道,我知道」,卻明知故犯。這其實是「知之深,行之淺」,有的是知的不夠深,所以行的不夠切。你說你知道,事實上是知得不夠深,所以須從知見上進一步地再下深的功夫。有的雖是知曉,但須要在情感、意志上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要當機立斷。往往我們明知故犯,這就是不好的習氣使然。要對治不好的習氣,就要破釜沈舟,要用好的習慣來轉化不好的習慣。所以,持戒的「戒」,這個尸羅的意義就是好的習慣,這才是戒體。尸羅就是習慣,要習慣成自然。
我們可以回想過去跟人的衝突,不管是對父母、長輩、長官或下屬,引起我們起瞋心的情形,一直跟人吵的這些事,現在幾乎很多都不值一提了,但當初怎麼都放不下。依此而推,目前碰到的種種不如意,以後再倒帶回來想,其實也不值得一提了。我們不要為這些小事傷感情,跟自己過不去。
其次,就是我們要「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不要讓惡因緣一再重複。已經發生的,就好好處理善後;還沒發生的,就好好防患未然,廣結善緣。再來,我們常常一開始發心時是任勞任怨,但不長久,漸漸就變成是任勞不任怨,再來就不任勞也不任怨了,而亮起紅燈的警訊了。
今天我們從幾個角度來看「忍」,有些是體力上的問題,有些是意志、情感上的問題。比如馬拉松,全程約42公里,跑者除了體力是個很大的挑戰外,意志力更是最大的考驗。有人的腿已經抽筋了,卻可以硬撐著跑完全程。所以,忍辱可在體力上鍛鍊,意志上加強,情感上昇華,再從知見上加強無常、無我的體認,瞭解整個煩惱的根源處是在我執,從這邊下手,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今天就簡單地跟各位討論到這裡,如果還有什麼問題,我們再找時間慢慢聊,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