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福慧集(一) 【第二篇 菩薩正行】菩薩同學~01

『菩薩同學』

(釋厚觀,2009.11.14,藥師法會開示)

以「世間法」來說,在同一學校共同學習的同伴稱為「同學」,而佛典裡面也有提到「菩薩同學」。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1]裡面,有一次阿難尊者請問佛:「菩薩彼此共住,那應該怎麼樣呢?」佛就告訴阿難:「菩薩共住,應當彼此看對方就像佛那樣地恭敬。」不是狗眼看人低,而是我 看你像佛,你也看我像佛,這樣彼此恭敬。菩薩應該作這樣的想法,大家有緣一起共修,或者能夠成為夫妻組成家庭,或者是當父子等等的;或者同修,是同門師兄 弟也好,或是師徒等等,這都是有緣的。那麼跟我們在一起,包括現在大家在一起也是,這些菩薩們是我真正的伴侶。我們大家共同乘坐一條船,大家互相學習。
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所謂「檀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還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等六度萬行,乃至佛的一切種智,我們都要學。「若 是菩薩雜行」,雜行就是有時候修六度,有時候又修惡行等等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就離開了大乘菩提心,我不要跟他一起學。所以「同學」,是要學好的才跟 他學;不好的,我們不要跟他一起學。若是學不好的,這不叫同學。如果菩薩不雜行,不離大乘菩提心的話,我們應該這樣地學。菩薩大士能夠這樣地學,就稱為菩 薩同學,這是《經》上所說。
《大智度論》卷7762 同學品〉(大正25604b20-c1)云:
〔阿難〕問佛:「菩薩共住云何?云何用心恭敬?」
佛答:「供養恭敬,當如視佛。」是未來佛故。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共住,應作是念:「是我真伴,俱到佛道,共乘一船。船者,六波羅蜜;三界、三漏為水;彼 岸是佛道。彼所學者,我亦應學。學者,所謂六波羅蜜等,同戒、同見、同道。如白衣兄弟,不應共鬪,我是同法兄弟,亦不應共諍。若是菩薩雜行,離薩婆若心, 我不應如是學。何以故?勝事應從他學,惡事應捨。」菩薩若作是學,輕慢、瞋恨事皆滅,是則名菩薩同學。
如果菩薩共住,應怎麼樣地用心恭敬呢?佛回答:「恭敬供養,當如視佛。」我們要恭敬供養對方,把他當作佛,那是未來佛,他未來會成佛。「此中佛自說因緣: 菩薩共住,應作是念:是我真伴,俱到佛道,共乘一船。」佛說菩薩共住應該這樣地想:菩薩是我真實的伴侶,共同的目標是到佛菩提,我們的目標是成佛。目前我 們大家一起修學,就是共乘一條船。這一條船是法船,就是「六波羅蜜」的法船。我們在一起划船的時候,不能讓別人一直出力地划,你卻在旁邊涼快,只是喊: 「用力!用力!一、二,一、二……」這樣『用力』而已啊。我們不要自己在旁邊納涼,大家要一起划。也不是說人家往前划、你往後划,或者是你鑽洞讓它有洩 漏,這個就不成了,對不對?大家要同甘共苦。
我們共乘的這一條船是法船,目標是成佛的彼岸,渡過的這條河流、大海,就是「三界、三漏為水」。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那種種的欲漏、有漏、無明 漏,這些煩惱我們要克服、渡過。從此岸渡到彼岸,「彼岸是佛道」,而大家所學的就是六波羅蜜,「同戒、同見、同道」。導師在《佛法概論》[2]有提到六和敬。六和敬,在見解上,我們要「見和同解」,大家要共同建立正確的見解,每個人見解都一致。不要產生分別,認為我這個法門才是最好,你那個是旁 門左道,或者你那個法門不好、不究竟。在行為上,要「戒和同行」,也就是大家一起遵守戒律,沒有例外。在經濟上,要「利和同均」,大家一起分享,不是說你 的比較大塊,我的比較小。以上這些是和合的本質。那麼,表現在身口意上面,就要「意和同悅」,在心裡面非常歡悅、愉快,不要到處起瞋恨心、不滿。「身和同 住」,大家要共住,而不要鬧點意氣就自己一個人去住茅棚。若是你去住茅棚,他也去住茅棚,每個人都去住茅棚,結果大家沒辦法和合共住,這樣不好。在言語 上,大家「語和無諍」,彼此都非常和氣,沒有爭論。這是和合的表現。
「如白衣兄弟,不應共鬪」,白衣就是在家人。在家人的兄弟,不應該勾心鬥角,何況我們是同門學佛法的師兄弟,那也不應該互相起諍亂。「勝事應從他學,惡事 應捨」,好的,我們跟他學;不好的,我們委婉地勸告他。菩薩如果能夠這樣地學,彼此是好的要互相學習,輕慢、瞋恨的這些事情都通通滅除不起,這就名為菩薩 同學。
請問各位菩薩同學,我們瞋恨心、輕慢心滅除了嗎?如果還有的話,我們就要再多加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962 魔愁品〉(大正8356c29-357a7):
阿難白佛言:「世尊!菩薩、菩薩共住云何?」
佛告阿難:「菩薩、菩薩共住,相視當如世尊。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是我真伴,共乘一舡。彼學我學,所謂檀那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若是菩薩雜行、離薩婆若心,我不應如是學。若是菩薩不雜行、不離薩婆若心,我亦應如是學。』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者,是為同學。」
 

[2]參見印順法師《佛法概論》p.21-p.23
正法的久住,要有解脫的實證者,廣大的信仰者,這都要依和樂清淨的僧團而實現。僧團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為基礎。依律制而住的和合僧,釋尊曾提到他的綱 領,就是六和敬。六和中,「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質;「意和同悅」、「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是和合的表現。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憶念三寶~01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道心為學~02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時時自省,長養慧命~03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斷除煩惱~04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隨喜懺悔有作有集~05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福德與福報~06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嗎~07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如何事事如意~08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不二法門~09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面對修行~10 
  福慧集(一)【第一篇  如說修行】心念與業報~11 

  福慧集(一)【第二篇 菩薩正行】如何修忍辱~02
  福慧集(一)【第二篇 菩薩正行】菩薩不起輕慢心~03
  福慧集(一)【第二篇 菩薩正行】自利利他~04
  福慧集(一)【第二篇 菩薩正行】菩薩為何於無量劫往來生死修學大乘~05
  福慧集(一)【第二篇 菩薩正行】聲聞、辟支佛與佛有差別嗎~06
  福慧集(一)【第二篇 菩薩正行】何時才能得解脫、成佛~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