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釋厚觀
(2009年7月,美國佛法度假)
一、本書收錄的文章
本書收錄了〈以佛法研究佛法〉、〈法之研究〉、〈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大乘是佛說論〉、〈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關係〉、〈漢譯聖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論真諦三藏所傳的阿摩羅識〉、〈如來藏之研究〉、〈阿陀那與末那〉、〈欲與離欲〉等文章。有的人認為大乘非佛說,可以參考這篇〈大乘是佛說論〉。有的人重視梵文或巴利文,忽略了漢譯佛典的重要性,導師在〈漢譯聖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這篇就點出漢譯佛典的重要性。
二、以佛法研究佛法
大家想要研究佛法,可是用什麼方式來研究佛法?導師提到,他研究佛法與一般學者的研究態度不同。有的學者研究佛法是為了職業上的需要,或者是為了寫出一篇或一本論文來莊嚴圖書館。但是導師研究佛法,是為了讓眾生得離苦。我們來看導師提出哪些方法,這裡提出兩大項:一、所研究的佛法:就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是佛教的一切內容。二、能研究的佛法:就是我們研究的方法、心態,以佛法根本而普遍的法則――三法印(一實相印)來研究。
(一)所研究的佛法:從研究的對象來說,不但是空有、理事、心性,也包含一切的教、理、行、果。教,是一切經律論,當然值得研究。導師提到,廣義來說,佛教藝術、佛教音樂等都有淨化人心與表詮佛法的功能,也是值得研究。理,是一切義理。行,要修行,需要好好瞭解修行的方法。不但是個人修行的方法,也要留意大眾和合的戒律。果,是證果。由研究的對象──教、理、行、果,那就包含得非常廣泛。
(二)能研究的佛法:從能研究的佛法來說,即是三法印這三個原則,如果沒有掌握三法印,那研究出來的成果,是值得商榷的。
1、諸行無常的法則:佛法的思想、制度,流行在世間,就不能不受著無常演變法則所支配。比如我們要研究一個教派,或是研究一個思想,一定要隨時瞭解到佛教是因緣法。在我們還沒接觸到經典之前,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遇到的佛教,或許有人會認為印度也是這樣。其實,這些都是無常的法則,演變到現在這個樣子,中間的變化太大了,包括宗派也是如此。以同淨蘭若來說好了,之前、現在、以後的情況,都在不斷地變化。每一屆都是「佛法度假」,但是不同的講題、不同的學員等等,都有不同的氣氛。所以我們不要誤以為現在所看到的佛法在以前的印度也是一樣,那就不客觀了。那麼,既然一切是諸行無常、生滅變化,我們就要瞭解佛教的起源,以及興盛的原因,乃至整個佛教衰微沒落的主要原因是哪些,繼而記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這是研究者要掌握諸行無常的法則。
現代的佛法研究者,每以歷史眼光去考證研究。如沒有把握正確的無常論,往往會作出極愚拙的結論。有人從考證求真的見地出發,同情佛陀時代的佛教,因而鼓吹錫蘭式或泰國式的佛教,認為它是最原始、最純真,而批判大乘──中國佛教乃至西藏佛教。這種思想,不但忽略了因時因地演變的必然性,並漠視了後代佛教發掘佛學真義的一切努力與成果。有的人覺得只有原始佛教才是佛法;也有人又落入另外一邊,受了進化說的眩惑,主張佛教的發展由小乘而大乘,由空宗而唯識,最後是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以為愈後愈進步愈圓滿。但是導師也不這樣看,因為演變雖然有進化,但是也有退化,所以這也是要小心的,不要落入兩邊,誤以為愈古愈純真,或認為愈後愈成熟。應該要掌握流變,而流變有一個主要的主軸是不變的,如三法印、慈悲、清淨的戒行等等;那有變化的,有的是為了適應度化外道,或者是被當地的文化所融合等等。這些我們就要過濾,去蕪存菁。
愈古愈真者,忽略了真義的在後期中的更為發揚光大。愈後愈圓滿者,又漠視了畸形發展與病態的演進。導師苦口婆心談到,我們要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法則,從演化去發現佛法真義的健全發展與正常的適應。是要健全發展,不是刻舟求劍的固執不通,要把握它的精神而做新的、好的適應。所以研究佛法,要從無限錯雜的演變中,把握它相續的一貫共同性。這一貫的共通性,或者是大乘的共義、三乘的共義、五乘的共義;或者是一時一地的共義,或者是一宗一系的共義:這必須在新新非故的無常中去把握它。「新新」即不斷地變化,已經不是完全都是舊的。所謂共通一貫的理論或制度,近於變易中的不易,就是它還是在變化,但是在變化中有相對的安定性。無論怎麼變,「諸行無常」不能變成是常的,「諸法無我」不能變成是有我。所以,雖然可以有不同的適應,但是在流變中有它一貫的、有條不紊的,有相對的安定性。這個諸行無常的法則,是在流變中的相對安定性,我們要掌握這樣的法則。
2、諸法無我的法則:研究佛法,應有無我的精神。這又分成「人無我」與「法無我」,也就是人空與法空。
人無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帶著成見去研究佛法。如果帶著有色眼鏡來研究佛法,研究的成果當然會有偏差。所以,要符合人無我,客觀如實地表顯它原來的真義。如果主觀的成見太強,那就很難正見經論的本義了。這是研究者的態度,不要預設立場,不要固執己見。
再從法無我的見地來研究。因為世間是緣起而形成的,既然世間是緣起的,它就不是孤立的。不論研究某個宗派,或是某時代、某教團,比如說現在有人要研究慈濟或研究法鼓山。不錯,慈濟或法鼓山是一個主體,但是這個主體並非一成不變,除了內部人事之外,所有外界環境的因素也會互相影響,包括經濟、政治,乃至與其他佛教徒的互動來往,或是思想各方面的融合等,其實還是不斷地演變。所以,諸法無我的法則,就是無論研究的是宗派或時代、地區,要顧慮到弘揚的人,以及其他各宗派彼此之間的互動等等,不能孤立起來研究。因為一孤立起來,這個法就變成獨一、常住不變,這就失去法無我的精神了。
3、涅槃寂靜的法則:涅槃,是學佛者的歸趣所在。什麼叫涅槃?在早期佛法來說,是貪瞋癡的煩惱永盡,名為涅槃。為什麼涅槃寂靜這麼重要,也成為研究佛法時的一個重心?這可從幾方面來談:第(1)我們研究佛法的目的是什麼?不外乎是自己想要從裡面得到法義,能夠淨化身心與利益人群。所以,涅槃寂靜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研究佛法不要捨本逐末、離開了這個目標。第(2)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難免見仁見智,有時看法不同,彼此辯論起來。如果辯論得臉紅脖子粗,對罵、打筆仗種種,見諍和瞋恨心都爆發了,這樣根本是跟涅槃寂靜的原則相違背了。所以,導師說:凡是佛法的研究者,不但要把文字所顯的實義,體會到學者的自心,還要了解文字語言的無常、無我,直從文字中去體現寂滅。
所以,我們要掌握這三個原則來研究佛法。三法印是佛教所說的正常道,共三乘的;大乘還有一實相印,也就是一切法性空。其實,一實相印與三法印是可互通的。所以導師做個歸納:依緣起三法印去研究佛法,也就是依一實相印──法空性去研究,這一實相印就是法空性。這才是以佛法來研究佛法,這才能把握合於佛法的佛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