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釋厚觀
(2009年7月,美國佛法度假)
一、本書收錄的文章
《淨土與禪》是《妙雲集》的第十七本,收錄了〈淨土新論〉、〈念佛淺說〉、〈求生天國與往生淨土〉、〈宋譯楞伽與達磨禪〉、〈東山法門的念佛禪〉等篇。
二、心清淨、眾生淨、國土淨
談到淨土,淨是佛法的核心。淨有二方面:一、眾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聲聞乘所著重的,是眾生的身心清淨,重在離煩惱,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大乘不只是這樣而已,不但求眾生的清淨,還要國土的清淨。
我們常聽說一句話:「心淨則佛土淨。」有的人用唯心的立場來解釋:「這世界國土要清淨,在你的心清淨以後,看的國土就清淨。」但是這種唯心的思想,從客觀來說,真的世間國土就清淨了嗎?其實不一定。世間還有很多苦難的眾生需要救濟,以及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尚待解決,只是用唯心來看,或許清淨,但從客觀事實來說,並不是真的就清淨。這個問題,在佛典和《大智度論》都有提到,「心淨則佛土淨」的中間有一個重要的媒介──「眾生淨」。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內心要淨化,讓自己的身心清淨;我們身心清淨,也要度化眾生,讓所有的一切眾生也身心清淨;那麼,自他都清淨以後,這樣的國土就能清淨。如果只有我自己清淨,自己家裡打掃得很乾淨,把垃圾往隔壁倒,這樣哪算清淨啊?所以,真正要國土清淨,其實是有一個重要的媒介──眾生淨,我們自己的身心清淨,也要讓一切的眾生都清淨,這樣的國土清淨才是保固、真實的。導師就重視這一點,所以在《淨土與禪》提到:心清淨、眾生淨、國土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三、莊嚴淨土與往生淨土
莊嚴淨土與往生淨土。莊嚴淨土,為大乘行的通義。希望建設一個好的修學環境,讓眾生有好的環境可以修學,比較容易得到不退轉;這樣的莊嚴淨土,它是大悲願。往生淨土,那是別人已經建設一個很好的淨土,好讓眾生去那邊修學。所以,莊嚴淨土和往生淨土不一樣。比如說現在有極樂世界,大家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當時他還是法藏比丘的時候,他是去往生哪一個淨土嗎?不是!他是建設淨土、莊嚴淨土。法藏比丘不斷地修學,攝取很多淨妙佛國來建設極樂淨土,發願讓大家來修學,這是莊嚴淨土。[1]所以,導師特別在《淨土與禪》談到,不要只是一心一意想要往生而已,我們應該學大菩薩的大悲願,要莊嚴淨土。莊嚴淨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眾,此約應機現土說。在《維摩經》有一段話講得很好,它說什麼是菩薩的淨土?「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2]這段話,大家有沒有看出味道?直心是菩薩的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不諂媚的眾生來生其國。試問,我們希望周圍的人是諂媚、言行不一、陽奉陰違的人嗎?我們當然不希望感得這些眾生。但是我們要怎麼樣感得正直的人,讓直心的人來跟我們在一起?依因果相應的道理,物以類聚,我們自己本身的心就要正。「直心是菩薩淨土」,因為我們發的是直心,那麼當你成佛的時候,跟你有緣、相應的眾生,自然來生其國了。「深心是菩薩淨土」,因為我們做事都很認真,都很發心、很正直,當然到時候來生其國的,都是一些具足功德的眾生。所以,什麼是成就淨土的因?發菩提心,慈悲喜捨、六度、四攝,菩薩一切功德,這些都是成就淨土的因,我們要這樣莊嚴佛土。
再說往生淨土的法門,有通、有別。通是修此法門,可以往生十方淨土。修這個法門,比如你有一些共通的必修學分,修好以後,不論要往生到哪一個淨土都可以。別是特殊的方便,著重於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特殊的方便,比如《阿彌陀經》[3]說:要一心不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等等,有一些佛的悲願,那是特殊的。
「通」法門的功德可以往生十方淨土,在《維摩經》提出八法:第(1)「饒益眾生而不望報」,利益眾生而不要求回報。第(2)「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這是代一切眾生受種種的苦,把功德都迴向眾生。第(3)「等心眾生」,要平等觀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視之如佛。第(4)「所未聞經,聞之不疑」,對於所未聽聞的經,聽了以後不起懷疑。第(5)「不嫉彼供」,不要嫉妒別人的供養。第(6)「不高己利」,我們不起高慢心。第(7)「常省己過,不訟彼短」,要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不要數落別人的短處。第(8)「一心求諸功德」。[4]這八種法,像菩薩這樣的為人、為法,不論是對自己、對他人都很清淨,那難道還不能往生嗎?這樣子修集福德、智慧資糧,要往生到任何一個淨土,每一個佛國都歡迎的,這是往生淨土的穩當法門。
(2)《大智度論》卷38〈4 往生品〉:「如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淨國,令選擇淨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大正25,343a2-4)
[3]《佛說阿彌陀經》卷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大正12,347b9-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