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經‧沙門品》,在《大正藏》第四冊604頁中欄到下欄。
過去有一段期間,佛住在舍衛國精舍中,為天、龍、鬼神、國王、人民說法。
當時,有一位年少比丘,清晨時分搭衣、拄著錫杖、持鉢,來到大村中乞食。在大馬路旁邊有一片國家經營的菜園,外面種植了黍穄等農作物。田外的草叢中,鋪設了羅網及自動發射的箭,一旦有家畜、野獸或盜賊等來偷竊或者侵犯,誤觸羅網、啟動機關,箭就會射出,進入園中的人或畜生往往中箭而死。
有一位端正美貌的年輕女子,獨自看守著這座菜園。若有人想要進入菜園時,必須先遠遠地叫喚她,經由她提示安全的通道,才能安然無恙地進入菜園;不知道的人一定會被射出的箭所殺。
這位女子獨自守著菜園,哼唱起悲傷凄涼的歌曲,她清亮的歌喉扣人心弦,所有聽到的人沒有不立刻停車下馬,在附近來回踱步,踮著腳尖窺探,想要走過去看看她;或是徘徊逗留,久久不願離開,都是由於被她的歌聲所吸引的緣故。
那時,年少比丘乞食回來,經過這條路聽到了歌聲,便側著耳朵仔細地聽著聲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者是喜、怒、哀、樂、怨等五種情感),便隨著音聲散亂、放逸,心迷意亂、貪戀不捨,幻想著這個女人的相貌一定非常端正莊嚴,一這麼想,就更想要去看看她、和她說說話,於是便轉往菜園的方向去。路還沒走到一半,就因為心神恍惚,手中的錫杖掉了,連法衣從肩上滑落、鉢也弄丟了,自己卻一點也沒有察覺。
佛陀以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達的神通智慧觀察到這位比丘,如果再往前幾步,就會被自動發射的箭射死;而這位比丘積集的福德應該可以得道,現在卻被愚癡所迷惑、被貪欲所遮蔽覆蓋。佛陀憐愍這位比丘的愚癡,想要度化他、讓他得解脫,於是變化成一位在家居士來到比丘身邊,以偈頌呵斥他,大意如下:
「沙門你要去哪裡?為何放縱自己的心意,不好好克制,卻讓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黏著在煩惱上,跟隨著散亂心走呢?
袈裟雖然披在肩上,惡念、惡習卻沒有減少!應當知道,造作惡行的人一定會墮落到惡道去的!
應當截斷分別妄想,好好守護、調伏自己的心念,去除貪欲;人如果不割捨貪欲,一意孤行,固執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就會被貪欲一直牽著走向惡道去。
務必要好自為之,好好做!一定要盡力地克制自己;既然都已經出家了,為何還如此懈怠、放縱自己的心意,再去貪著染污法呢?
修行若懈怠、不精進,無法除去引誘、迷惑,這樣子不清淨的修行,怎麼能得到上妙的法寶呢?
不調伏自己謹慎持戒,就像是狂風中的枯樹一樣,隨時會被摧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為了自己的道業,為何不好好精進呢?」
佛說完這段偈頌,便恢復成原本的佛身,相好莊嚴照耀天地,能夠見到的人,迷惑馬上解除,散亂心立刻止息,大家各得其樂。
比丘見佛之後,心意豁然開朗,就像夜暗中看見光明,立刻五體投地向佛頂禮,磕頭懺悔自己的過失,感恩禮謝佛陀,內心善解止觀,當下證得阿羅漢,跟隨佛回到精舍。
聽到這件事的無數人,也都證得法眼淨(在聲聞經典所說的法眼淨,相當於聲聞的慧眼,也就是證得初果向)。
這個故事勉勵我們,貪欲會讓我們一步一步地走向惡道去,我們要隨時密護根門,守護自己清淨的心。如果放逸的話,隨時都會有墮惡道的危險。被貪所迷,有時候自己都六神無主了,沒辦法克制。所以,我們平時要養成好的習慣,密護根門;除了「戒律儀」以外,應該要留意「根律儀」。
在佛法有說三增上學,有戒增上學、定增上學、還有慧增上學。為什麼稱為增上呢?就是我們持的戒,要更能夠增上達到定。如果只有持定,而一直停在定當中,貪著定樂,這個還不夠,必須依止這個定更增上,能夠引發無漏的智慧,這個才稱為定增上學。慧增上學,是我們有這個智慧,這個智慧當然包括共相的智慧,還有別相的智慧。共相的智慧,例如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通一切相的。別相的智慧,就是各別知道地、水、火、風,它是堅硬的、溼的、熱的、動的。但是,只知道別相的智慧,還不足以斷煩惱、得解脫。依佛說,我們的智慧是要通達諸法共相,而最重要的共相就是諸行無常,一切法都是無常;諸行的「行」就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諸法無我,這個「法」就包括有為法、無為法。涅槃寂靜的「涅槃」就是無為法。這些是主要的共相。我們通達這樣的共相,由智慧能夠更進一步得到解脫,這樣的慧才叫慧增上學。那要戒增上學、定增上學、慧增上學,才能夠得到解脫。
有解脫之後,再有解脫知見,也就是所謂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以,在戒學方面,除了不犯這些戒條律儀以外,在根律儀更是要小心;唯有根律儀,才能夠調伏微細的煩惱,能夠進一步得到禪定。
希望我們一起共勉!
※ 經典原文
二、《法句經》卷2〈沙門品34〉(大正4,572 b12-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