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厚觀(福嚴推廣教育班,2013.11.30)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故事,這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經‧述千品》,在《大正藏》第4冊588頁下欄到589頁中欄。
過去佛在舍衛國時,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名叫般特,有的經典翻譯為周利槃特,有的翻譯為周利槃陀伽,《法句譬喻經》它是翻成般特。般特剛出家作比丘時,由於資質愚鈍,佛就派遣了五百位阿羅漢天天去教導他。可是,經過了三年,般特卻連一首偈頌也記不住,因而舍衛國中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佛弟子都知道般特非常愚笨遲鈍。
佛慈悲憐愍般特無法記誦,就叫般特到面前來,佛親自教導他一首偈頌:「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意思就是我們要好好守護我們的嘴巴,要好好攝心、身不要造作惡業,如果能依此而行,便可以超出世間。
這時,般特心中對佛的慈悲充滿了感恩,也非常歡喜開心,就將這首偈頌背誦起來,時常在口中唸著。
佛對般特說:「你現在年紀這麼大了,才記得這首偈頌,這首偈頌大家都知道,不足為奇;我現在要為你解說它的意義,你要專心聽好。」
般特接受佛陀的教誨後專心聆聽,佛就對般特說身三、口四、意三的由來。如果以十不善道來說,身的三種業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口的四種不善業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的不善業有三,就是貪欲、瞋恚、邪見。佛為他說明這十種不善業的由來,要般特觀察它生起的原因,並仔細察看它怎麼樣才會消滅。眾生會在三界五道中輪迴不息,都是由於身口意的造作,有的遠離這十種惡行而昇天,有的造作這十種惡業而墮落三惡道的深淵;若能淨化身口意,便能悟道,自然證得寂靜的涅槃。
佛陀這樣為般特分別解說無量妙法時,般特忽然心開意解,當下證得阿羅漢道。
那時,有五百位比丘尼住在另外的精舍,佛每天派遣一位比丘前去為她們解說經法,佛說:「明天就輪到般特去為比丘尼們說法。」
比丘尼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都歡喜偷笑:「般特比丘只會那一首偈頌,明天般特比丘來的時候,我們大家就反過來先對他說出這個偈頌,讓他慚愧得說不出話來。」
隔天,般特前往比丘尼的精舍,年長、年少的比丘尼們都上前行禮,比丘尼們彼此互看了一眼暗暗偷笑。般特坐下來,比丘尼準備好食物供養般特比丘,等般特比丘用餐完畢、洗了手之後,便請般特比丘為大眾說法。
當時,般特就坐上高座,自己先很慚愧、謙卑地說:「我的福德淺薄,沒有什麼才華,年紀這麼大了才出家,由於原本資質愚鈍,所學不多,只知道一首偈頌,大略瞭解它的大意,現在就為大家講講,還請各位靜靜地聽我說。」
這時有幾位年輕的比丘尼本來想要搶先把那首偈頌說出來,可是卻無法開口,心裡感到很驚恐、自責,於是趕緊向般特比丘頂禮、懺悔自己的過失。
般特就將佛所開示的話,逐一分別解說身、口、意三業的由來,以及由身、口、意的造作而感得罪報與福德──例如內在的智慧是聰明或愚鈍,外在的相貌是莊嚴或醜陋,都是跟我們造的業有關;若身口意清淨便能昇天,甚至可以得道;般特並為比丘尼解說集中精神、斷除妄想等入定的方法。
這時,比丘尼們聽了般特的說法,都覺得非常奇特、不可思議,大家一心歡喜,都證得了阿羅漢道。
後來有一天,波斯匿王迎請佛及僧眾前往王宮的正殿應供,佛想要讓般特顯現威德神力,便命般特拿著佛的鉢,跟著佛走在後面。
守門的士兵認得般特,一看到般特比丘也來了,就阻止他,不准他進入。士兵說:「你是一位沙門,卻連一首偈頌都不瞭解,怎麼還敢來接受國王的供養?我雖然是個普通的俗人,尚且還能知道幾首偈頌,更何況你是個沙門,竟然連一點智慧也沒有,布施給你有什麼用呢?你不需要進門啦!」般特聽了之後,只好站在門外等候。
佛坐在王宮的正殿中,洗手完畢準備接受供養。鉢呢?般特就從門外遠遠地伸出手臂,把佛的鉢交給佛陀。
國王及大臣們、夫人、太子、與會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佛弟子,看到一隻長長的手臂伸進來卻不見人影,都覺得很奇怪,於是請問佛:「這是誰的手臂啊?」
佛說:「這是般特比丘的手臂,他最近剛證得阿羅漢道。剛才我命他拿著我的鉢,但是,守門的士兵不准般特進來,所以,他只好伸長了手臂從門外把鉢交給我。」
國王立刻派人請般特進來正殿,這時般特威德莊嚴,勝過平常。
國王對佛說:「曾聽說般特資質愚鈍,只知道一首偈頌,他是有什麼樣的因緣能夠得道呢?」
佛對國王說:「學識不必多,貴在實踐為上。般特雖然只理解一首偈頌的意義,但是他能夠精通其義理,深入通達這一偈頌的要義精髓,他的身口意非常清淨,猶如天上的金子一般。有的人雖然學了很多,卻沒有深入理解,也沒有努力去實踐,只是白白地耗費心思,這樣又能得到什麼利益呢?」
於是,世尊便說了一首偈頌,大意如下:
「雖然讀誦千言章句,可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這些文句的意義,還不如聽聞一句要義並深入理解其義理,藉著它可以止息惡念。
即使讀誦千言偈頌,若不能理解真正的意義又有什麼幫助呢?還不如聽聞一句要義,並好好實踐,而度脫苦海得到解脫。
雖然讀誦的經典很多,但若不瞭解經意又有什麼助益呢?如果能正確理解一句法義,確實地實踐便可以得道。」
佛說了這段偈頌之後,三百位比丘證得阿羅漢道,國王及大臣們、夫人、太子都非常歡喜。
這一則故事提到,聽聞佛法或讀誦經典,重在正確地理解與實踐。般特雖然記性不好,只記得一首偈頌,但他能觀察貪瞋癡等煩惱生起的原因,並仔細察看這些煩惱怎麼樣才能消滅,最後妄念止息,身口意清淨,終於斷盡煩惱而證得阿羅漢果。
我們反省自己,哪一位的記性比般特更差呢?應該不會吧!但是我們是否仔細觀察過:貪瞋癡為什麼會生起?為什麼一次又一次犯同樣的過失?雖然想要斷煩惱,卻意志不堅定,無法貫徹始終,結果不但自己痛苦,也帶給別人很大的苦惱。
佛說:「雖多誦經,若不瞭解經意又有什麼助益呢?」但不是說只要念一句佛號或記得一首偈頌就好。我們要多聽聞正法,並正確地理解、實踐,不但能讓自己得解脫,也能將所學作為度化眾生的方便。如果不多聽聞正法,如何能分別善惡?又如何能增長智慧呢?
以上以這些與大家共勉!
※ 經典原文
《法句譬喻經》卷2〈16述千品〉(大正4,588c27-589b14):二、《增壹阿含經》卷23〈31 增上品〉(11)(大正2,673b1-c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