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故事,這故事出自《大莊嚴論經》,在《大正藏》第4冊302頁下欄到304頁上欄。
有真實功德應當供養,智者應恭敬有德的人。
過去曾聽說阿越提國的國王名叫因提拔摩,他有一個弟弟名叫須利拔摩,為了爭奪王位的緣故,這兩人時常戰鬥。
有一次,弟弟須利拔摩向哥哥因提拔摩拋出一張大型的捕獸網牢牢地網住了哥哥(國王)的頭,套住之後就快速用力地拉收繩網,因提拔摩心裡非常恐懼,當下發願說:「如果今天我能順利脫身逃走的話,一定要好好地辦一場佛教的無遮大會,不論在家出家、凡夫聖者、卑賤尊貴,一律平等布施供養。」
當國王發願之後,網子的繩索就立刻斷掉了,國王因此對佛、法、僧三寶深深地生起恭敬的信心,隨即派一位名叫浮者延蜜多的大臣籌備無遮大會。
於是,大臣遵照國王的指示舉辦了無遮大會,準備了許多豐盛的美食來供養大眾。
當時,大臣坐在上座比丘的附近,看到上座比丘保留了一半的食物;比丘對施主說完祝福的吉祥話之後,便將剩下的食物放入鉢中,然後起身離開,這樣的情形一次又一次地發生。
大臣看到比丘這樣的舉止,便生起不信僧寶的心,他心裡想:「這比丘一定是不清淨的。」於是就將這件事向國王稟報。
國王問大臣說:「你對佛、法、僧三寶很有信心嗎?」
大臣回答國王說:「一點兒信心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我看到上座比丘保留了一半的食物之後起身離開,這比丘一定是要把這些食物帶回去給他的女人,因此我心生疑惑。」
國王聽到這番話,趕緊用雙手摀住耳朵,對大臣說:「不要說這樣的話!你千萬不要任意衡量別人。你沒有足夠的智慧,又如何能分辨在你面前的人是個怎麼樣的人呢?正如佛陀所說:『如果任意評論眾生,一定會因此而傷害到自己。』你不要再有這種顛倒邪見的想法。」
於是國王便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戒、定、慧能息滅煩惱,一定要多聞正法才能體悟智慧;這是佛的弟子,隱藏著功德,就像是以灰燼覆蓋火苗一樣。
一位長久以來默默地修學智慧及清淨戒行的人,世尊曾說過:『你沒有與他共住在一起,又怎麼能清楚知道他的行為呢?』
佛曾經以菴羅果來譬喻四種人:(第一種,菴羅果外表看起來是熟的,但其實內在是生的,不熟;就像有的比丘外表看起來很有威儀,但其實內在具足了貪瞋癡的煩惱,破戒,造作種種不善的惡行。第二種,菴羅果外表看起來是生的,但其實裡面是熟的;就像有的比丘外表看起來不是很有威儀,長相也不莊嚴,但其實內在具有出家人的戒行、禪定與智慧。第三種,菴羅果外表看起來是生的,內在也是生的;就像有的比丘外表沒有威儀,內在也充滿了貪瞋癡、嫉妒等種種煩惱。第四種,菴羅果外表看起來是熟的,裡面也是熟的;就像有的比丘外表看起來威儀很莊重,內在也具足了清淨的戒行、禪定與智慧。)只有像佛陀這樣的調御丈夫,才能清楚地明瞭如何分辨眾人。
佛世尊也說過:只有與佛相等的人,才可以評定他人。
因此,你不應該隨便輕視佛弟子,任意生起分別妄想。
比如埋藏在地下的寶藏,因為被土堆覆蓋在上面,又有誰知道土堆下方埋有寶藏呢?
你就先不要去供養了,我自己當前去觀察;從現在起,我會親自去供養僧眾。愚癡的人聽聞佛法,由於疑心的緣故,也會把法藥認為是有毒(雜染)的。」
於是,國王親自來到僧眾中供養大眾僧,也親手為比丘們裝飯菜。
這時,上座比丘就像之前一樣留下一半的食物,說完祝福的吉祥話,就要帶著鉢離開。
國王立刻追向前,對上座比丘說:「上座比丘!您年紀大了,可以將您的鉢交給我,我來幫您拿。」
這時,上座比丘拒絕了國王的好意,不把鉢交給國王;但國王還是緊緊地跟隨著上座比丘要拿鉢,一直走到了真陀羅村,上座比丘還是不把鉢交給國王。
這時,上座比丘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我知道您對三寶具足了清淨的信心,有慈悲憐愍心,能救濟、度化大眾。國王您雖然生在五濁惡世,但您的儀容舉止非常嚴謹莊重,古代許多的名王,他們遠遠比不上您。
您不清楚我的持戒修行,只是看到我現在的出家相;過去我們也不曾交往過,也沒有什麼恩德要您回報,但您卻能深深地愛敬我,就像報答自己慈父的恩德一樣,甚至還有過之。
我雖然看不見您的內心,不過您的六根都很平和愉悅;就像太陽升到天空,被濃密的雲層遮蔽而沒有顯露出來。它雖然被雲層阻隔、遮蔽,但是只要看到花朵開了,便能知道太陽的存在。
難得國王對三寶具有深刻的信心,這真是非常奇特,在過去是不曾見到的。您能這樣謙虛恭敬委屈自己,想要為我拿鉢;您具足榮華富貴的福報,然而卻能不驕傲、不放逸。
一般的國王得到了最高的權力之後,往往會因為驕縱、傲慢而遮蔽了雙眼,造作許多惡業,最後招來墮落衰敗等憂患。
您勇猛有智慧力,瞭解財物不堅固而能行財布施供養,能夠觀察色身如幻化、如陽焰那樣,懂得以危脆的財物換取堅固的功德法財;簡單地說,所有的善法皆因此而能增長。
就像您能調伏自心,以身作則,這就是最好的教化。您正在實踐過去聖賢所實行的道,也願所有的大眾都能追隨聖賢這樣的腳步而行。」
「今天我已經接受過國王的供養,您以謙下的心要幫我拿這個鉢,您的供養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再幫我拿鉢了。」
那時,國王更懇切地緊緊跟隨著比丘,想要幫比丘拿鉢。
比丘心裡想:「難道有什麼其他的原因,為什麼國王一直想要拿我的鉢?」於是比丘就進入禪定觀察,知道國王是為了調伏大臣,所以向他索取鉢。
於是上座比丘隨即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凡夫愚鈍而不明事理,想要動搖須彌山;現在我應當把這個鉢交給國王,來護念國王想要教化大臣的心意。
無論對我是毀謗或讚譽,我的心都沒有任何差別;可是如果對我生起不信的心,就會減損許多人對三寶的信心。」
說完這首偈頌之後,比丘就把手上的鉢交給國王。
國王拿到鉢之後,就好像大象用鼻子摘取柔軟的青蓮花一般,小心翼翼地拿著;就這樣跟隨著比丘來到一戶旃陀羅賤民住家的門前。(旃陀羅是印度種姓制度中最卑下的種姓,是指首陀羅的父親跟婆羅門的母親之間的混血種,地位比首陀羅還要低下。)
這時,比丘請國王進入屋內,可是國王不肯進去,停下腳步站在門外。
這位比丘的老母親早已證得三果阿那含,具足天眼通,能知道他人的心念,也能知道他人的善根因緣。比丘的老母親對國王說:「國王不用擔心,請進來我家。」接著便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您不需要懷疑:這到底是首陀羅的家,還是旃陀羅的家?
我的長子已經證得四果阿羅漢,第三個兒子證得初果須陀洹,我是具有一切智的佛的優婆夷弟子,已經證得三果阿那含。
你只需觀察我們的持戒修行,不需要問出生的階級;只需要知道我的德行,不需要看家人眷屬是誰。
最後生在這個家,有它特別的殊勝功德;就好像在沙石之間,能找到純淨的真金一樣。
即使惡臭的伊蘭樹,仍能燃燒出火苗;污穢骯髒的污泥,也能生長出清淨的蓮花。看待一個人,應當觀察他的德行,又何必看他的種姓呢?
無論是惡臭的伊蘭,或者芬芳的栴檀香,點火燃燒時都能烤熟食物,兩者都能達到相同的目的,功能與德用並沒有什麼差別。」
國王聽了比丘的老母親所說的偈頌,讚歎地說:「喔!這位老母親真是佛法中德行高潔的人,佛陀同體大悲使得旃陀羅也能證得解脫,不再生死輪迴;不要選擇種姓,這是佛所說的教法,如今終於看到旃陀羅種姓中,有人演說妙法作師子吼。」(連最卑下種姓也能夠演說妙法作師子吼。)
國王又想:「一般人認為,如果供養低賤的種姓,因為他的福田較薄,所得的功德比較少;不過,此旃陀羅具有真實的功德,我是供養有德的聖者,不應該分別她是不是旃陀羅種姓。」
國王又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只要供養有德的人,不應該分別出身的階級,舉婆羅門為譬喻來說。
蓮花生長於淤泥中,天人及阿修羅都把蓮花恭敬地戴在頭頂上。
如果婆羅門有過失,有智慧的人都會捨棄他;如果出身高貴的婆羅門造作惡行,難道就可以說他沒有過失嗎?其實是有過失的。
而出身卑下的旃陀羅,如果有德行的話,難道不值得讚歎、學習嗎?他其實是有功德的。像這樣有德行的旃陀羅,我應當供養。
像這樣的旃陀羅在山林中修苦行,應當稱為仙人、聖者,而不是旃陀羅賤民。
就如旃陀羅殺鹿,國王可以吃鹿肉;那麼旃陀羅製造的箭,也應該可以拿來射東西啊!(旃陀羅殺的鹿,國王可以享用;同樣地,旃陀羅製造的箭,國王也可以拿來使用啊!不會因為是出自旃陀羅的手,國王就不拿來使用。)
因為這個緣故,我應依從佛陀的教導;旃陀羅中有德行的人,為什麼不能向她學習呢?」
說完這段偈頌之後,國王便進入屋內,長跪合掌,心裡想著:「我應該先禮敬比丘的老母親?還是應該先禮敬佛陀呢?如來世尊教示旃陀羅這麼好的正道,能引導所有的眾生踏上安穩的正道,我想還是應該先禮敬佛陀。」
於是國王便說了以下的偈頌,大意如下:
「頂禮醫王中最崇高、修苦行的仙人──佛陀。今天我因為佛陀的緣故,禮敬下賤的種姓(一般國王高高在上,他不會去禮敬卑下的種姓,都是因為佛陀的教導:四眾平等)。
就像依附在須彌山旁,無論是黑色的烏鴉,或是棕色的小鹿,都會呈現同樣的金色。過去我雖然曾聽說過這樣的事,如今總算讓我親眼見證。(無論是婆羅門或旃陀羅,依著佛陀的教導,都能得到同一的解脫味。)
如果能依止如同須彌山的佛陀,即使出生在卑賤的種姓,也變得可貴;佛的一切種智如大海,我們如果能淨化自己的心念,就能度到彼岸,與佛一樣具足一切智海。
只有佛能救度世間,慈悲平等,沒有任何的差別心或不好的念頭,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如同親人一般。
佛陀為了引導眾生同得解脫,分別開示許多契理契機的法門;而外道卻癡狂顛倒,不合理地區分各種不同的種姓,並給予種種差別的待遇。」
這時,國王說了這段偈頌,敬禮之後便離去。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反省:我們還沒有具備佛的一切種智,不要隨便衡量他人。就像菴摩羅果有的外表看起來是生的,裡面卻是熟的;同樣地,比丘有的外表看起來不莊嚴,但其實內在具備有戒定慧種種功德,不要隨便看輕他人起輕慢心,我們大家一起共勉!
※ 經典原文
《大莊嚴論經》卷8(50)(大正4,302c16-304a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