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經‧世俗品》,在《大正藏》第4冊594頁上欄到中欄。
過去有位婆羅門國王名叫多味寫,這位國王信奉九十六種外道。
有一天,國王忽然發善心想要行大布施,於是便依照婆羅門法,將七寶堆積得像山一樣高用來布施;只要有來乞討的人,都任意讓他自己手抓一把帶走(經典是說「一撮」。一撮就是用兩、三個手指拿的份量,我們一般就說「一把」),就這樣過了好幾天,寶山的高度仍然沒有減少。
佛知道這是國王過去累積的福德,覺得可以度化他;於是,佛就變化成一位梵志來到這個國家。
國王親自出面接見,互相行禮問好之後,便說:「你需要什麼呢?不必猶豫。」
梵志回答說:「我從很遠的地方來,希望能索取一些珍寶帶回去蓋房子。」
國王聽了說:「好啊!請你自己去抓一把吧!」梵志抓了一把珍寶後,才走了七步,又把珍寶放回原來的地方。
國王問:「咦!你為什麼不拿走呢?」
梵志回答:「這些珍寶只夠蓋一間簡陋的房舍而已,我以後還要娶妻子啊,只有這些珍寶,那是不夠的,所以我決定不拿了。」
國王說:「喔!那你就自己再拿三把吧!」梵志就抓了三把珍寶,走了七步,又把珍寶放回原來的地方。
國王問梵志:「你怎麼啦?為什麼又放回去了呢?」
梵志回答說:「這些珍寶雖然足夠用來娶妻,但是我沒有田地、沒有牛馬、沒有奴婢,只有這些,那怎麼維生呢?算來算去,這些珍寶還是不夠的,所以我打消了這個念頭,我不想要了。」
國王說:「好吧!那就讓你拿七把珍寶好了。」
梵志拿了七把珍寶,走了七步之後,又把珍寶全部放回原處。
國王說:「你為什麼又這麼做呢?」
梵志回答說:「如果日後我生小孩,男的要娶妻、女的要嫁人,遇到婚喪喜慶都需要一大筆花費。算一算,這些珍寶還是不夠用的,所以我就不拿了。」
國王說:「那麼我把所有的珍寶全部送給你,這樣應該足夠了吧!」
梵志接受了國王的好意,但是最後還是不想帶走任何的珍寶。
國王覺得很不可思議,便再問梵志真正的用意是什麼?
梵志回答說:「我原本來這裡乞討些珍寶,是想拿來作為生活之用;但仔細思惟,覺得人生在世時間很短,一切萬物生滅無常、朝夕難保,錯綜複雜的因緣轉重,憂悲苦惱一天比一天加深。這樣看來,即使堆積珍寶像山那麼高,卻對我毫無利益。追求貪欲只是讓自己白白受苦,還不如早點打消這些念頭,努力追求無為涅槃的聖道;因此,我決定不拿這些珍寶了。」
國王聽到這番話,立刻心開意解,希望能夠奉行這麼高明、有智慧的教導。
於是,梵志顯現佛陀光明身相,飛往空中示現神通變化,為國王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雖然聚積許多的珍寶,堆積到高聳的天際;但即使珍寶遍滿全世界,還不如見真理得聖道。
世間的眾生不明事理,往往將不善的誤以為是善的;明明是愛染的,卻以為不是愛染的;還把種種的痛苦當作是快樂;無知的人常被這三種顛倒所壓倒、所覆蓋。(這三種顛倒就是:不善的,誤以為是善的;愛染的,卻以為不是愛染,比如說貪求財色名利等等,他以為這些沒有關係;痛苦的,誤以為是快樂。一般世間無知的人,都是有這三種顛倒,被它所覆蓋)」
那時,國王看見佛陀光明身相遍照天地,又聽到這段偈頌非常歡喜,國王及群臣便都受了五戒,也證得了初果。
這一則故事中的國王,心量很大,福德也很多;而佛陀更有智慧,能善巧地度化國王。即使擁有的財富珍寶遍滿全世界,但終究不免一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一般人總是希望擁有更多的財富,追求更高的幸福。例如明朝年間,流傳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秀才家境清寒,他找了一些兒童聚在一起,為他們教教書。老秀才好學不厭,誨人不倦,為培育人才而貢獻他一生的心力。他心地非常善良,常常勸導大眾改過向善。學徒們供養的學費,他除了日常生活所需之外,全部捐出來修橋補路,而且布施衣服、食物、醫藥救濟窮人;因此,地方人士對他都非常恭敬,無論老少都以師禮相待。
但老秀才常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對於自己一生清苦,不太甘心。八十歲生病往生之後,靈魂來到陰曹地府,閻羅王對他也非常禮遇,還賜座給他,對於他在陽間的種種善行讚歎有加。最後,閻羅王問他:「如果轉生輪迴之後,希望些什麼呢?」
老秀才馬上拿起筆來,寫了一首詩:
「父是尚書子狀元,繞家千頃好良田(父親是尚書,尚書是大官;孩子是狀元。家的四周有千頃的、良好的田園圍繞著),魚池花樹般般有,美妾嬌妻個個賢(就是各式各樣觀賞的魚、水池、花草、樹木、什麼都有;美妾、嬌妻,個個都很賢慧,不會整天吵吵鬧鬧、勾心鬥角)。
充棟詩書並米穀,盈箱羅綺及金錢(就是書籍、稻米、穀物堆滿了整屋子。一箱一箱的絲綢、衣裳與金銀財寶都裝得滿滿的);身居一品王公位,安享榮華壽百年(身居一品的王公位,而且平平安安地享受榮華富貴,能夠長命百歲)。」
閻羅王看了一下,輕輕地對老秀才說:「老先生!世間真能有這麼完美的人生嗎?真有的話,我把這個王位讓給你,我投胎去了!」
其實,世間萬物都是生滅無常的,倒不如多累積福德、智慧,以作為解脫、成佛的資糧。
以上以這些跟大家共勉!
※ 經典原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