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厚觀(福嚴推廣教育班,2015.5.16)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經》,在《大正藏》第4冊593頁下欄到594頁上欄。
過去,佛住在舍衛國時,當時有五百位婆羅門經常想要找機會誹謗佛。
佛具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三達的智慧,能全面深徹地照見人心;佛雖然有大悲心,想要度化這些婆羅門,不過他們的果報還沒有成熟、因緣還未到。一切罪報、福報要來的時候,一定會自己造作相應的因緣而感得罪報或福報。這些婆羅門在過去有一些福德,應當能得度,福德就會牽引他們使自己造作相應的因緣。
這五百位婆羅門互相討論說:「應該找一位屠夫,讓他殺生並迎請佛及僧眾來供養。佛一定會接受邀請並讚歎屠夫,我們就一起前去(在佛面前)譏笑、挖苦佛陀。」
於是,屠夫便答應婆羅門,請佛來應供。佛接受了邀請,並對屠夫說:「果實成熟了,自然就會掉落;福報成熟了,自然就能得度。」
屠夫回家後,立刻準備了供養的飯食。
佛帶領著弟子們來到屠夫村中,進入施主家。
這些婆羅門不分大小都很高興:「現在終於等到合適的機會可以譏笑、諷刺佛了!如果佛讚歎施主有福德的話,我們就以屠夫前後殺生無數,造了很多罪業來譏諷佛;如果佛說了屠夫過去以來的罪行,那就以今天屠夫供養佛的福德來問難佛。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來譏笑、諷刺佛,現在終於等到合適的機會了。」
佛到施主家,坐好後,屠夫便為佛倒水讓佛洗手,並親自供養食物給佛陀。這時,世尊觀察大眾的心念,其中應該有可以度化的人,便現出廣長舌相,用舌覆蓋顏面舐耳朵,放大光明照遍全城,接著以清淨的梵音說了一段偈頌祝福大家,大意如下:
「就如聖人所教導的,出家人以正道(修行、乞食)維持生活;但愚癡的人起嫉妒心,見到別人行善修道就想要破壞。
造作惡行得惡報,就像種下苦澀的種子;造作惡行則自己必須受罪報,行善則自己享受福報。
是罪、是福,果報各自成熟,誰也替代不了誰;行善則得善報,就像是種下美好的種子而得到甜美的果實一樣。」
佛說完這段偈頌之後,五百位婆羅門心開意解,便向前五體投地、頂禮佛陀,合掌對佛說:「我們頑劣愚鈍、智慧不足,未能通達世尊的教導,希望您憐愍、教化我們,讓我們跟隨您出家作沙門。」
佛就慈悲允許,接受大家成為沙門。
村人不分老少,見到佛的神通變化,沒有不驚喜的,大家都證得見道,堪稱為賢聖,不再以殺生為業,不再有屠夫之名。
佛用餐完畢,便回到精舍。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的人見他人行善積德,自己不但沒有隨喜讚歎,還喜歡誹謗他人。就如故事中的婆羅門不懷好意,找了一位屠夫供養佛,並藉機問難,想讓佛難堪。婆羅門心想:佛接受屠夫供養之後,如果讚歎屠夫有福德的話,我們就可以譏諷佛說:「屠夫殺生無數,為什麼會有福德呢?」反之,如果佛說屠夫殺生是有罪的話,我們就可以問難佛:「屠夫雖然造殺業,但今日供養佛應該得福德啊!難道沒有福德嗎?」
佛的回答出乎這些婆羅門的意料之外,佛說:「造作惡業受罪報,積集善業得福報;罪與福,果報各自成熟,無法互相替代。如種下的種子不同,得到的果實是苦澀或甘甜也隨之有差別。」換言之,屠夫造殺業,會受罪報;但屠夫供養佛,也能得福報;善惡罪福應該分別說。
另外,《六祖壇經》也說: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這意思是說:愚癡的人只知道修福,卻不曉得要修道(不知修學戒、定、慧);以為修福就是修道,誤以為修一些福德就可以免除過去惡行的果報。就如有的人殺了人,他心想:我布施一些錢財就可以將功贖罪,殊不知,布施供養雖然可以得到福德,不過,愚癡的人卻也充滿著貪、瞋、癡三毒造作許多惡業。有的人想要修福來滅除所造的罪業,可是後世雖然得到福報,但罪業仍然存在,因緣聚合時還是會受苦報的。善與惡兩種業行分別得到的果報,是無法互相替代的。
佛教談因果業報時,也提到「引業」與「滿業」。
「引業」是一種特別強大的業力,引導眾生得到一個總報體,成為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六道中的某一道,這種特別強的業力稱為「引業」。「滿業」的力量不像引業這麼強,但是會影響所感得的報身是不是圓滿,例如六根是否具足,相貌是否莊嚴,音聲是否優美等等,這種業叫做「滿業」。
《俱舍論》舉了一個比喻,譬如一位畫家,先以單一的顏色畫出一個形狀,完成外形之後再填入眾多的色彩。「引業」就如同以單一的顏色,描繪出一個人形或是一個畜生;「滿業」就像填入眾多的色彩,顯現出美醜等眾多的差別。即使大家同樣是人,但每個人的相貌、音聲、體力,乃至資質、才能都不相同,這就是「滿業」的差別。
因此,我們應當留意,雖然同樣做一件事,但內在的發心、身口的行為,一點一滴微妙的差異,都會感得不同的果報,希望大家都能時常保持正念、正知,謹言慎行。
以上以這些跟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