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在《大正藏》第24冊48頁中欄到50頁中欄。
佛說:「在過去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有佛出現於世,名叫毘鉢尸如來、應供、正覺等十種德號具足,與八萬四千比丘眾住在親惠城國王都城旁。
當時,親惠城中有一位婆羅門,教授五百名童子,國中人民都尊重供養他如阿羅漢一般。可是,當毘鉢尸如來到此都城之後,國中人民就不再恭敬、尊重婆羅門了。這位婆羅門於是對佛及聲聞眾心生嫉妒。
當時,有眾多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及證得阿羅漢的比丘,於早晨時,穿著袈裟、帶著鉢進入國王都城乞食,乞得種種微妙香美的食物,滿鉢而出。
這位婆羅門看見之後,就問他們:『比丘!你過來,讓我看看你托鉢得到什麼食物好嗎?』
比丘們的內心都樸實正直,就拿鉢給他看。
這位婆羅門非常嫉妒,便生起瞋恨心,告訴學生們說:『他們不是阿羅漢,沒有資格接受微妙的供養,應該叫他們布施非常粗糙的馬麥。』
這時,各位學生一起回答:『是啊!是啊!如和尚所說:「應該吃粗糙的馬麥。」』
而婆羅門的學生之中,有兩位童子心懷清淨的信心,有賢德的相貌,就對老師說:『和尚!請不要說這樣的話,他是真正的阿羅漢,尊貴殊勝,可以接受天食的供養,何況是人間的食物。』」
佛告訴比丘們:「你們知道嗎?過去的這位婆羅門,不是別人,就是現在的我。當時的五百位學生,正是這四百九十八位比丘,以及那兩位有信心、賢善的童子,這兩位賢善的童子就是現在的舍利弗及大目犍連。各位比丘!由於過去我對毘鉢尸如來及有學、無學弟子們心懷嫉妒而生起瞋恚的念頭,更說出不好的、粗鄙惡毒的話,四百九十八位比丘也附和我說的話,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我與這些比丘們吃著粗糙的馬麥;而舍利弗及大目連,這兩位童子不附和我說的話,由於這樣的善業力,今天受到天人供養。因此,我時常宣說:惡業得惡報、善業得善報、雜業得雜報(就是善惡夾雜的雜業得善惡夾雜的雜報)。」
那時,世尊對長老阿難說:「你現在可以和我一起去無能敵城。」
於是,阿難聽從佛陀的指示,跟隨在佛身後,在人間遊行,來到無能敵國,駐錫在恒河邊。
這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前,頂禮佛的雙足之後,退到一旁站著,合掌恭敬地對佛說:「善哉!世尊!希望能為我精要地講說妙法。我聽聞殊勝的妙法,全心領納接受,一定精進努力,直到能體悟通達。為了這個目標,我拋棄富貴的家族,剃除鬚髮,穿上袈裟,離開世俗的家庭生活而出家,最終希望追求無上梵行,以自己的智慧得法見法,自利利他──達到生死已盡,清淨的梵行已經完成,應該做的都已經做了,不再來三界受生輪迴。」
這位比丘說完之後,佛回頭觀察恒河,看到河中有一大塊的長條木隨河水漂流而下。佛見到這個景象,便對這位比丘說:「你現在看到河中這塊長條木,隨著水在漂流嗎?」比丘回答說:「看到了。」
佛說:「如果有比丘,就像這塊長條木,不停佇在對岸、不停佇在此岸、也不停佇在中流、沙灘、河洲上,人不撈出、非人也不取走、不掉進漩渦、不壞不爛,不久之後會漂流到大海之中才停止。比丘就像這樣,不取著彼此,乃至各方面,直到涅槃。」
這時,這位比丘對佛說:「大德!我不瞭解什麼是彼岸、什麼是此岸,乃至不壞不爛等意思。善哉!世尊!希望您能為我精要地解說,使我能領悟其中的道理,以至於不再來三界受生輪迴。」
佛對比丘說:「彼岸、此岸的譬喻,指的是六處。此岸是譬喻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彼岸是譬喻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
比丘!有人雖然知道內六處、外六處,卻停留、耽擱在中流,這是譬喻有人沉溺在愛欲中。
停佇在沙灘、河洲等高處,是譬喻貢高、我慢。
被人撈取,是譬喻有比丘喜歡與白衣往來,回憶往事,隨著他們產生歡喜或憂愁等感觸。
被非人抓走,是比喻有的比丘修持梵行,卻發願往生到天神、鬼道等處。
掉進漩渦,是譬喻捨棄各種應該修學的戒律、法門。
爛壞,則是譬喻摧毀、破壞清淨戒行,造作種種惡法,擾亂、鬥諍賢明善良的人,成為魔的朋黨,被魔所破壞,不是沙門卻假裝是沙門、沒有清淨梵行卻假裝有清淨梵行。比丘應當清楚明瞭:什麼是彼、此、內、外,乃至各方面,直到最究竟的涅槃。」
這時,比丘聽聞佛善巧的解說,開心歡喜,以清淨的信心領受,頂禮後離開。
正如佛所說,這位比丘一心憶念受持,精進努力,直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證得阿羅漢果。
當時,有一位牧牛人名叫歡喜,距離佛不遠處,遠遠地聽佛說法,倚靠著木杖而站立。剛好有隻蝦蟆也在河邊,牧牛人撐的木杖就壓在蝦蟆背上,蝦蟆的皮肉都穿洞了,雖然遭受到這種痛苦,蝦蟆心中這麼想:「我如果發出聲音,這位牧牛人一定會因此心念散亂,就不容易聽法了。」於是繼續忍受著痛苦,對世尊發起深切的清淨心,因此命終之後,生在四天王天的宮殿中。
這時,牧牛人將木杖丟在一旁,來到世尊面前,頂禮世尊,退到一旁站立,合掌恭敬地說:「大德!現在我不喜歡停佇在彼岸及此岸,不隨著中流,不佇足在沙灘,不讓人撈走,不被非人抓走,不沉溺在漩渦中,更不爛壞。只希望世尊能慈悲允許我在善說法律的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修清淨梵行,侍奉世尊。」
佛問牧牛人說:「現在你的牛群,難道可以不必交還給原來的主人嗎?」
牧人回答說:「不必。」
「為什麼不用呢?」
牧人回答說:「每頭牛各自有小牛在主人身邊。因為母牛思念著小牛,時間到了就會自己回去,所以不必交還。只希望世尊能慈悲允許我可以在善說法律的僧團中出家,並受具足戒,成為比丘,修清淨梵行。」
佛說:「歡喜!你先等一下。這些牛群雖然知道自己的住處,但你之前已經接受了牛主人的衣服、飲食,所以不應該這樣做。」
於是,歡喜便頂禮佛之後離開,大聲呼喊著:「我好害怕!有大恐怖!」急急忙忙地跑走。
一同牧牛的夥伴有數百人,看到他這麼害怕,便問:「你在怕什麼?」
歡喜回答說:「害怕生、老、病、死。」
所有的牧牛人聽到這番話,也跟著他一起跑。其他牧牛人、牧羊人,以及割草的、撿柴的,在路邊看到的人,也都跟著他一起跑。
迎面而來的人都問:「你在怕什麼?」
牧牛人歡喜回答說:「我怕生、老、病、死。」
而這些聽到的人全都跟著他,一起回到居住的村落。村落中的人遠遠看見一大群人,便心生恐懼,有的人跑走了,有的人趕緊把財物收藏好,有的人披上鎧甲準備應戰。其中有兇惡強大的人,走出村落,率先迎上前問:「有什麼事?」
牧牛人歡喜便回答說:「我非常害怕!非常恐懼!」再問他說:「怕什麼?」
牧牛人回答:「我擔憂害怕生、老、病、死。」這時,村落的人才安心鬆了一口氣。
那時,長老舍利弗坐在佛說法的大會中,看見牧牛人歡喜離開了一段時間之後,請問佛:「世尊!牧牛人歡喜好樂於善說法律的僧團中請求出家,佛為什麼要他先回家呢?」
佛告訴舍利弗:「歡喜牧牛人不會再處於家中受五欲樂了。他把牛交還給主人之後就會回來這裡,你等一會兒就會看到這位善男子,剃除鬚髮,穿著袈裟,以清淨的信心捨俗出家,修學無上梵行,最後得見道體悟真理,而以自己的智慧,見法性體證悟道,也會令他人體證悟道:『我的生死已盡,清淨的梵行已經完成,應該做的都已經做了,不再來三界受生輪迴。』」
過了不久,歡喜牧牛人把牛交還給主人之後,與五百人一起到佛的地方,對佛說:「大德世尊!我已經把牛交還給主人了,希望世尊慈悲允許我在善說法律的僧團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修清淨梵行,侍奉世尊。」
佛見了歡喜牧牛人等,對他說:「歡喜!你與五百人一起來這裡,我都允許你們在善說法律的僧團中出家,並受具足戒成為比丘,修清淨梵行。出家之後,應當精進修學善品,乃至心得解脫。」
通常往生天界,都會生起三個念頭:一、我在什麼地方死亡?二、我現在生在什麼地方?三、我是因為造了什麼業才生在這裡?
這時蝦蟆生天之後,就觀察到他是捨蝦蟆身;生在四天王天的宮殿;這是因為對於佛生起清淨心,由於這樣的善業才能生在這裡。於是心想:「如果先享受天的快樂,沒有先去見佛的話,這樣太不知恩、報恩了,我現在應該先去拜見世尊。」
這時,蝦蟆天子以天的容貌,莊嚴身體,於中夜時分來到佛的地方,恒河兩旁光明照耀,用天妙花散在如來身上,頂禮佛之後,對面而坐,聽佛說法。這時世尊觀察蝦蟆天子,知道他的根性、煩惱、好樂差別,對他說契理契機的四聖諦法令他開悟。他聽聞佛法之後,用智慧的金剛杵摧毀、滅除二十種有身見的高山,證得初果,超越因生死而堆積的骨山,枯竭輪迴三界的血海。
這時,蝦蟆天子深深生起歡喜心,就好像商人遇到出售貨物的賣主,也像農夫得到天降甘霖,如戰鬥得勝,如病得痊癒一樣,從座而起,頂禮世尊之後告辭,回到天上。
比丘們於初夜、後夜都沒有入睡,在夜晚看見光明而心生疑惑。於早晨時,請問世尊:「昨天晚上,梵天、帝釋諸天、護世四天王有來到佛的地方嗎?」
佛說:「他們沒有來。不過牧牛人歡喜聽我說法時,有一隻蝦蟆也在河邊,牧牛人撐著木杖就壓在蝦蟆的背上,蝦蟆的皮肉都穿洞了,但蝦蟆擔心自己出聲的話恐怕會妨礙牧牛人聽法,又對於我(佛)發起深切的清淨心,因此忍受痛苦而命終,得以生到四天王天的宮殿中。昨晚他來到我的地方,我為他說法,他聽完之後告辭返回天宮了。」
這時,比丘們都覺得疑惑,請問世尊:「牧牛人歡喜及五百人過去是造了什麼業,今生作牧牛人?又能於佛法中出家,斷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而蝦蟆天子過去造了什麼業?這一世生為蝦蟆,又能見道體悟真理。」
佛告訴各位比丘:「這都是由於個人造的業,自作自受。」如偈頌所說:
「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即使經過百劫這麼長的時間,所造作的業力仍然不會滅失;因緣聚合時,自己還是要受應得的果報。)
各位比丘!過去在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名號是迦葉如來、應供、正等覺等十種德號具足,住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牧牛人歡喜的前生,曾在迦葉佛時出家,通達經律論三藏,是一名大法師,對於規矩、制度非常瞭解,能受持背誦。他有五百位弟子跟著他學習,接受他的教誨。僧眾之中如有紛爭,這位三藏比丘能善巧調和令紛爭止息。
當時,有二位比丘內心貢高我慢,不肯到三藏比丘那裡去請安、問候。
後來有一天,這兩位比丘起了紛爭才去找三藏比丘,到了那裡,頂禮三藏比丘之後,說:『尊者!我們有紛爭,希望您能為我們平息。』
三藏比丘心想:『我如果馬上讓紛爭平和止息的話,這兩位比丘就不會再來問候了;我暫且退回去給大眾僧,也不違法。』這樣想之後就對這兩位比丘說:『我現在不知道你們兩位起諍論的因緣,你們去找大眾僧處理吧!』這位三藏比丘因為有其他的僧事,便外出到聚落去。
這兩位比丘到大眾僧的地方,大眾僧便幫他們調解,止息紛爭。
三藏比丘處理完僧事之後,從聚落回來,問弟子:『這兩位比丘,有再來找我嗎?』
弟子回答:『和尚!大眾僧已經為他們止息紛爭了。』弟子就將所發生的事一一對三藏比丘陳述。
三藏比丘聽了之後很生氣,口出惡言:『這些大眾僧決斷僧事,就像牧牛法一樣,沒有依律法而行(就像放牛吃草)。而這些比丘先前都是放牛的人,之後才出家的。』
五百弟子聽了之後也附和著說:『和尚!真的如您所說,大眾僧調解紛爭、決斷僧事,就像牧牛人放牛一樣。』」
佛告訴比丘們:「你們知道嗎?過去的這位三藏比丘,不是別人,就是現在的牧牛人歡喜。當時的五百位弟子,就是今天這五百位放牧人。由於他們過去世對迦葉如來的弟子聲聞眾口出惡言的緣故,五百世中經常生為放牧人。不過,由於他們曾在迦葉佛的教誨中,熏修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十二因緣、處非處善根的緣故,歡喜牧牛人與五百位放牧人能在我的僧團中出家,斷種種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而蝦蟆天子過去也是在迦葉佛時出家,經常修學禪定。他到各地遊化,有一天來到一處村落,住在寺院中,初夜時端身靜坐,攝心想要入禪定;但由於持誦比丘都在誦經,聲音會障礙禪定。他聽到誦經的聲音,不能攝心,心裡便想:『那我就改在中夜才入定吧!』就在中夜想要攝心入定時,持經比丘又還在誦經。於是他想:『那就於後夜再入定吧!』到後夜時,又端正身體、攝心想要入定,卻又聽到誦經比丘高聲朗誦;因為修禪定的比丘尚未離欲的緣故,還懷有瞋恚的毒,便起瞋恨心,說:『這些迦葉佛座下的比丘,從傍晚到後夜,整晚都發出蝦蟆聲。』
各位比丘們!你們知道嗎?過去修學禪定的比丘,不是別人,就是現在的蝦蟆天子。他過去因為對迦葉如來的聲聞弟子口出惡言,由於造了這種惡業,所以五百生中經常感得蝦蟆的業報身。而今生牠對於我發起清淨心,所以能捨蝦蟆身,生在四天王宮中;由於他過去曾於迦葉如來時修清淨梵行的緣故,今世能聽聞我說法而體悟真理。所以,我經常宣說:惡業得惡報、善業得善報、雜業得雜報。因此,你們應該捨棄惡業、雜業,應當修善業。」
這一則故事提醒我們:說話要非常謹慎,千萬不要口出惡言。
過去修禪定的比丘因為整晚聽到比丘誦經的聲音而無法入定,於是起了瞋恨心,責備誦經比丘整晚都在叫叫叫,聲音像蝦蟆一樣。其實誦經比丘也夠精進了,整個晚上都在誦經。由於修禪定的比丘造了這樣的口業,所以五百生中經常感得蝦蟆的業報身。不過,由於今世對佛起清淨心,而且牧牛人撐著的木杖壓在牠的背上,蝦蟆還能忍痛,護持牧牛人聽法,由於這樣的善因緣而生天,之後下來人間聽佛說法而證得初果。
希望大家能多護持他人聽聞佛法,不要口出惡言。
以上以這些跟大家共勉。
※ 經典原文
故事集01 〈裹香紙與腥魚索〉
故事集03 〈半夜偷瓜〉
故事集08 〈梵志含漱口水吐進舍利弗鉢中〉
故事集01 〈裹香紙與腥魚索〉
故事集02 〈手足眼耳口爭功勞〉
故事集03 〈半夜偷瓜〉
故事集04 〈以弓箭射我肚子〉
故事集05 〈放下心中的弓刀〉
故事集06 〈弓匠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身〉
故事集07 〈賊起染心,失神而喪命(舍利弗、目犍連與提婆達多之因緣)〉
故事集08 〈梵志含漱口水吐進舍利弗鉢中〉
故事集09 〈調直心馬〉
故事集10 〈何不去除內毒蛇〉
故事集11 〈說經不在多,重在理解生智慧〉
故事集12 〈佛巧度船師〉
故事集13 〈赤珍珠〉
故事集14 〈密護根門,如龜藏六〉
故事集15 〈少欲知足〉
故事集16 《佛說乳光佛經》
故事集17 〈富貴無常,應及時修六度〉
故事集18 〈眾香不如戒香〉
故事集19 〈智者養神,愚者養身〉
故事集20 〈善護身心,莫墮魔網〉
故事集21 〈五百盲人往返追尋佛因緣〉
故事集22 〈佛度舍衛城中老母事緣〉
故事集23 〈佛亦耕田〉
故事集24 〈拐杖勝過不孝子〉
故事集25 〈佛為病比丘洗身因緣〉
故事集26 〈弗加沙王證果而被牛觝殺因緣〉(之一)
故事集27 〈弗加沙王證果而被牛觝殺因緣〉(之二)(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故事集28 〈沙門讓賊斷一臂,留殘命見佛悟道〉
故事集29 〈貧窮布施難,豪貴忍辱難,危嶮持戒難,少壯捨欲難〉
故事集30 〈奴僕報恩度主人得道〉
故事集31 〈莊嚴則影好,垢穢則影醜〉
故事集32 〈愚闇近智如瓢斟味,開達近智如舌嘗味〉
故事集33 〈憂惱愚癡不除,刀傷箭毒終不可癒〉
故事集34 〈心惡使形賤,意善令身貴〉
故事集35 〈瞋心的過失〉
故事集36 〈智者滅苦應求其心,不應苦身〉
故事集37 〈鼓聲不如好名聲〉
故事集38 〈煩惱未斷盡,遇緣還起〉
故事集39 〈佛以三事自調,亦調順一切人〉
故事集40 〈持淨戒者先見佛法身〉
故事集41 〈慢雖自高,實為卑下〉
故事集42 〈佛化作濃妝豔抹之比丘尼巧度比丘〉
故事集43 〈時雨數數墮,五穀數數成〉
故事集44 〈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
故事集45 〈佛度除糞人尼提〉
故事集46 〈能信三寶者,是名第一富〉
故事集47 〈捨己所愛命,護持佛教戒〉
故事集48 〈憍慢自大,如盲執燭〉
故事集49 〈若被色縛是為真繫縛〉
故事集50 〈貪求名聞利養障礙修道〉
故事集51 〈阿育王以半菴摩勒果供僧〉
故事集52 〈兩類愚者:不知懺悔、不接受懺悔〉
故事集53 〈提婆拜見龍樹,鉢水投針〉
故事集54 《提婆菩薩傳》
故事集55 〈摩訶盧吝法得愚癡報,悔改得道〉
故事集56 〈祇夜多驅惡龍,聞餓鬼壽長大苦〉
故事集57 〈學貴理解,實踐為上〉
故事集58 〈貪求無厭,人不喜愛〉
故事集59 〈提婆達多不受勸諫,自受苦惱〉
故事集60 〈智者應恭敬有德者〉
故事集61 〈清淨心布施,果報難量〉
故事集62 〈人身難得,如盲龜浮木〉
故事集63 《羅云忍辱經》
故事集64 〈前生後世,業果相續〉
故事集65 〈狂逸之甚莫過貪欲,應當勤斷貪欲〉
故事集66 〈億耳入餓鬼城求水緣〉
故事集67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
故事集68 〈忍辱仙人〉
故事集69 〈天下之苦莫過有身,欲離世苦當求寂滅〉
故事集70 〈佛以譬喻教誡羅雲莫妄語〉
故事集71 〈降龍比丘之因緣(之一)〉
故事集72 〈降龍比丘之因緣(之二)〉
故事集73 〈盜香賊〉
故事集74 《貧窮老公經》
故事集75 〈積珍寶如山,不如得見道〉
故事集76 〈佛是大醫王,遺法度眾生〉
故事集77 〈欺僧惡口,墮屎尿池中蟲〉
故事集78 〈非以怨心能息怨憎,唯以忍辱然後乃滅〉
故事集79 〈妻妾四人喻〉
故事集80 〈佛陀巧度情迷意亂之年少比丘〉
故事集81 《龍樹菩薩傳》
故事集82 〈善於調伏瞋心,才是善調御師〉
故事集83 〈瞋恚辱罵人,如逆風擲沙土〉
故事集84 〈慳貪長者行五大施〉
故事集85 〈臥棘刺者苦止一世,貪瞋刺苦及無量身〉
故事集86 〈福慧雙修〉
故事集87 〈智者勤攝心,臨終不散亂〉
故事集88 〈親近良師益友,能滅諸煩惱〉(上)
故事集89 〈親近良師益友,能滅諸煩惱〉(下)
故事集90 〈金錢如毒蛇〉
故事集91 〈煩惱從心起,以藥塗身有何益〉
故事集92 〈為鵝身受苦,不犯於禁戒〉
故事集93 〈貪欲之毒,自害害人〉
故事集94 〈屠夫供佛,善惡不相替代〉
故事集95 〈什麼最快樂〉
故事集96 《佛說七女經》
故事集97 〈憶僧功德,六牙白象捨身命猶發善心〉
故事集98 〈去除惡事,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故事集99 〈幢幡顏色各異,其影平等〉
故事集100 〈佛度殺人惡賊鴦掘摩羅〉
故事集101 〈流離王滅釋迦族,佛頭痛因緣〉(上)
故事集102 〈流離王滅釋迦族,佛頭痛因緣〉(下)
故事集103 〈世有四時,行道得福得度,可免眾苦〉
故事集104 《阿闍世王授決經》
故事集105 〈佛為阿那律穿針〉
故事集106 〈種福田應取其德,不應分別老少〉
故事集107 〈二比丘聞畜生道苦而悟道〉
故事集108 〈波斯匿王醜女因緣〉
故事集109 〈醫師為王治病,怨王賞賜薄少〉
故事集110 〈乞丐得度因緣〉
故事集111 〈迦旃延教老母賣貧因緣〉
故事集112 〈愚人不忍惡罵誹謗,如似兩石著眼中〉
故事集113 〈修學多聞力,諸魔不能動〉
故事集114 〈取水泡做花鬘的公主〉
故事集115〈優陀羨王因緣〉
故事集116〈財錢難捨,莫輕視小布施〉
故事集117〈隨君作不作,我常依法行〉
故事集118〈利根宮女冒死聽聞深法〉
故事集119〈輔相聞法離欲緣〉
故事集120〈包容忍辱,因禍得福〉
故事集121〈供養功德,非供養我〉
故事集122〈親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內外俱淨〉
故事集123〈人之三事皆不足惜、不可輕〉
故事集124〈棄老國〉
故事集125〈無實功德,不堪受人供養〉
故事集126〈寧獨守善,不與愚偕〉
故事集127〈修福修道不在時間長短,重在精進真誠〉
故事集128〈修行應自己精進,不可依賴他人〉
故事集129〈豆火能焚百車薪〉
故事集131〈向閻王索取兒子的婆羅門〉
故事集132〈得生人道難,佛法難得聞〉
故事集133〈牧牛十一法與比丘十一法〉
故事集134〈得五神通而退墮〉
故事集135〈愚人自說愚,此名為智者;愚者妄稱智,此謂真愚癡〉
故事集136《佛說水牛經》
故事集137〈放下!放下!〉
故事集138〈蜜蜂王巧度貪睡比丘〉
故事集139〈飲灰水而捨瓔珞的竊賊〉
故事集140〈尊者善和因緣〉
故事集141〈聽法能除愚癡,心能別了諸善惡〉
故事集142〈僧大志不納妻,出家遇害得道〉(上)
故事集143〈僧大志不納妻,出家遇害得道〉(下)
故事集144〈月氏國王與三智臣作善親友緣〉
故事集145〈舍利弗黑蛇本生〉
故事集146〈雖復毀行,以學問力尋能得道〉
故事集147〈色心迷惑,如作繭自縛〉
故事集148〈盛滿鉢油而不墮地〉(上)
故事集149〈盛滿鉢油而不墮地〉(下)
故事集150〈海神難問船師因緣〉
故事集151〈眾生造業,各受其報〉
故事集152〈摩訶盧嘆愚癡無知實苦,女居士聞之悟道〉
故事集153〈布施是行走的寶藏、通往福樂的橋梁〉
故事集154〈能斷結者名有慚愧,見四諦法名真沙門〉
故事集155〈大功德猶修無倦,況無福者而當懈慢〉
故事集156〈半條毛毯〉
故事集157〈佛看顧病比丘〉
故事集158《鋸喻經》
故事集95 〈什麼最快樂〉
故事集96 《佛說七女經》
故事集97 〈憶僧功德,六牙白象捨身命猶發善心〉
故事集98 〈去除惡事,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故事集99 〈幢幡顏色各異,其影平等〉
故事集100 〈佛度殺人惡賊鴦掘摩羅〉
故事集101 〈流離王滅釋迦族,佛頭痛因緣〉(上)
故事集102 〈流離王滅釋迦族,佛頭痛因緣〉(下)
故事集103 〈世有四時,行道得福得度,可免眾苦〉
故事集104 《阿闍世王授決經》
故事集105 〈佛為阿那律穿針〉
故事集106 〈種福田應取其德,不應分別老少〉
故事集107 〈二比丘聞畜生道苦而悟道〉
故事集108 〈波斯匿王醜女因緣〉
故事集109 〈醫師為王治病,怨王賞賜薄少〉
故事集110 〈乞丐得度因緣〉
故事集111 〈迦旃延教老母賣貧因緣〉
故事集112 〈愚人不忍惡罵誹謗,如似兩石著眼中〉
故事集113 〈修學多聞力,諸魔不能動〉
故事集114 〈取水泡做花鬘的公主〉
故事集115〈優陀羨王因緣〉
故事集116〈財錢難捨,莫輕視小布施〉
故事集117〈隨君作不作,我常依法行〉
故事集118〈利根宮女冒死聽聞深法〉
故事集119〈輔相聞法離欲緣〉
故事集120〈包容忍辱,因禍得福〉
故事集121〈供養功德,非供養我〉
故事集122〈親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內外俱淨〉
故事集123〈人之三事皆不足惜、不可輕〉
故事集124〈棄老國〉
故事集125〈無實功德,不堪受人供養〉
故事集126〈寧獨守善,不與愚偕〉
故事集127〈修福修道不在時間長短,重在精進真誠〉
故事集128〈修行應自己精進,不可依賴他人〉
故事集129〈豆火能焚百車薪〉
故事集131〈向閻王索取兒子的婆羅門〉
故事集132〈得生人道難,佛法難得聞〉
故事集133〈牧牛十一法與比丘十一法〉
故事集134〈得五神通而退墮〉
故事集135〈愚人自說愚,此名為智者;愚者妄稱智,此謂真愚癡〉
故事集136《佛說水牛經》
故事集137〈放下!放下!〉
故事集138〈蜜蜂王巧度貪睡比丘〉
故事集139〈飲灰水而捨瓔珞的竊賊〉
故事集140〈尊者善和因緣〉
故事集141〈聽法能除愚癡,心能別了諸善惡〉
故事集142〈僧大志不納妻,出家遇害得道〉(上)
故事集143〈僧大志不納妻,出家遇害得道〉(下)
故事集144〈月氏國王與三智臣作善親友緣〉
故事集145〈舍利弗黑蛇本生〉
故事集146〈雖復毀行,以學問力尋能得道〉
故事集147〈色心迷惑,如作繭自縛〉
故事集148〈盛滿鉢油而不墮地〉(上)
故事集149〈盛滿鉢油而不墮地〉(下)
故事集150〈海神難問船師因緣〉
故事集151〈眾生造業,各受其報〉
故事集152〈摩訶盧嘆愚癡無知實苦,女居士聞之悟道〉
故事集153〈布施是行走的寶藏、通往福樂的橋梁〉
故事集154〈能斷結者名有慚愧,見四諦法名真沙門〉
故事集155〈大功德猶修無倦,況無福者而當懈慢〉
故事集156〈半條毛毯〉
故事集157〈佛看顧病比丘〉
故事集158《鋸喻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