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叁)《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釋厚觀 
                                      (20097月,美國佛法度假) 
(叁)《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三本專著是《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導師非常重視印度佛教,對佛教史也非常重視。在《妙雲集》提到大乘三系──中觀、唯識、如來藏,看起來比較屬於橫向之間的關係;此外,縱向的演變也很重要。我們除了橫的瞭解以外,縱的發展也要能夠貫串起來,把整個縱貫、綜合起來,那才是完整的。導師在《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這兩本書做了全面的介紹以外,另外又針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分段來詳細敘述。以下先談《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一、寫作的動機
       我們來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寫作的動機。近代的佛教研究,有的受西方學者的影響,重視巴利語,或者把它看成是原始佛教的唯一用語。有這樣的傾向,自然對於我們漢譯的經論不太重視,這對大乘佛教也不免有一些影響導師認為這裡面大有問題。
         我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增壹阿含經》提到,有一位佛弟子均頭尊者,他患了重病,釋尊去看他。均頭因為重病爬不起來,釋尊讓他躺著休息。釋尊說:「你病情有起色嗎?」均頭說:「愈來愈嚴重。」釋尊問他:「你能不能說七覺支給我聽聽?」他說:「能。」結果,均頭尊者說完七覺支以後,病就好了,這是在《增壹阿含經》所說的。
         同樣的事緣在南傳的《相應部》也有提到,可是這個時候主角換人了,釋尊生病了,均頭去看望釋尊。釋尊問他說:「你會不會說七覺支?」均頭說:「會。」結果,均頭說完七覺支以後,釋尊的病就好了。[1]
         你看,同樣是均頭、同樣是釋尊、同樣講七覺支、同樣病好了,可是主角不同人。那你想想看,南傳真是最早期、唯一的佛教聖典嗎?這是值得商榷的。
         所以,導師認為:佛教聖典成立的實際情形,應有合理的正確認識。惟有能理解聖典集成的實際情形,才能理解巴利聖典及與之相當的華文聖典的真正意義。所以有必要把原始佛教聖典到底是怎麼集成,做一番探究、澄清。這樣的話,才能夠對於漢文的譯典加以重視。對於「佛法」、「大乘佛法」,還有「秘密大乘佛法」的聖典,也才能夠加以肯定,肯定它們在佛法中的意趣跟價值。所以,導師決定寫這部書。
        不要以為只有原始佛教聖典才是佛說,而斷定大乘非佛說。只要能夠釐清原始佛教聖典是怎麼集成的,那對於大乘佛典的集成及其價值,也可以重新評估而加以肯定。

二、華文聖典之價值
         漢譯佛典包含了許多不同部派的經律,而巴利聖典其實只是單一部派的著作而已。如果能夠參考漢譯不同部派的經論,其實更具有比較上的價值。從漢譯經律與巴利聖典的比較,才能夠窺見它次第發展的過程。

三、原始佛教聖典結集之實際情形
        佛在世開示、說法、制定戒律,那時是各地散說,還沒有文字記載。釋尊圓寂以後,聖典的結集是由大迦葉尊者召集,傳說當時有五百羅漢一起結集、審定經典。結集的實際情形,以三點來說明:
      (一)結集的形式,是僧伽會議。並不是由少數人說了就算數,也不是某位長老怎麼說就聽他的,而是經過開會,大家同意之後才納進來。
      (二)結集的過程,大致要經三個階段1、誦出。就是背誦出來。2、共同審定。有人誦出來,大家看沒有錯,那才納進來;如果誦出來的,大家覺得有問題,就否決掉。3、編成次第。在共同審定之後,把類似的內容彙集在一起,最後編成次第。
      (三)結集成的經律,賴專業持誦而保存。因為編成次第以後,當時並沒有馬上記錄成文字,所以結集成的經律,有賴專業持誦而保存。印度人的記憶力很好,他們有修陀羅尼法門,能夠把這些經論背誦出來。等到記錄成文字,事實上已經是佛滅度以後幾百年的事,在這之前都是靠背誦、口耳相傳。

四、佛法不只是說的,也不限於佛的
        佛法不是只有用口說,像釋尊去看病比丘,照顧他,這當然也是佛的典範。佛的想法、悲心,以及表現出來的行為等等,這些都可以表達佛法,不一定口說出來才算。此外,也不僅限於佛,在前面介紹《佛法概論》的時候,談到「佛法」有三種,除了根本的釋迦佛所說的法,還有貫通古佛的法、佛弟子體悟入佛法相的法,還有旁通的法,這些都是佛法。所以集錄了佛弟子所說,連佛滅後的弟子所說,也納入《阿含經》中。

五、佛教界對於經律取捨的準繩
         經律取捨的準繩是什麼,如何才能不違佛的本意呢?這裡列出三項:一、修多羅相應。修多羅就是經,要與經相應;二、不越毘尼。毘尼是律。所以是要與經相應、不逾越律的。三、不違法性。法性就是實相。有些論典所敘述的合乎空相的義理等等,有符合這個原則,這就不違法性。佛教界是以這三個來作為經律審定、取捨的標準。

六、原始佛教聖典成立史的意趣
    流傳世間的一切佛法,可分為「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類。「佛法」是:在聖典中,還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對立;在佛教史上,是佛滅後初五百年的佛教。近代學者經常分為:「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家的定義不太一致。導師的定義是:佛陀時代,四五(或說四九)年的教化活動,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佛在世當時的教化,稱為「根本佛教」。佛滅後,到還沒有部派對立的那個時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佛滅度以後,在部派還沒分裂的這段期間,稱為「原始佛教」。大眾部與上座部分立以後,是「部派佛教」。佛教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以後,稱為「部派佛教」。
        為什麼導師把書名取為《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因為在根本佛教時期還沒有這些聖典,還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所以現在也看不到。而部派佛教時期,因為部派分裂,各說各的,所說不同。所以導師就取這中間的,大家還共許的這一時期結集的經律,也就是原始佛教聖典。對於「佛法」的研究,「原始佛教」是最主要的環節。如果我們能對這一部分弄清楚,那可以上推根本佛教的一些狀況,也可以往後來看為何會造成分化的原因。

七、佛教聖典不應該有真偽問題,而只是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
    原始的佛教聖典,是以佛陀的三業德用為本源。不僅是口說,也包括身的表現與心中的思想、慈悲的風格等等。以僧伽為中心,統攝七眾弟子,推動覺化的救世大業。經弟子的領會、實行,用定形的文句表達出來,經當時大會的審定,確定為佛法、聖典。這樣結集――共同審定出來的聖典,在部派還沒有分化以前,代表了當時佛教界公認的佛法,為一切部派所共許的。之後還有不同的結集,那又代表後來那個時候大家的看法。其實,一般所說的原始聖典,也是經長期的一再結集而成,巴利聖典也沒有例外。所以,這樣結集的聖典,並不是聖典的一切。因為部派分化以後,不同的部派、不同的地區、不同時代的佛教開展中,從佛弟子(也有在家的)心中──經內心體證,而適應當時當地,集成定形文句而傳誦於佛教界,到處都是……所以佛教聖典,不應該有真偽問題,而只是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說得更分明些,那就是四悉檀的問題。後面會介紹四悉檀,在此先簡單說明,「世間悉檀」是隨世間的好樂,「各各為人悉檀」是隨時宜,「對治悉檀」是隨對治,「第一義悉檀」是隨勝義。同樣一個人講的話,但是因為對象、場合,或者要對治的毛病不同,有時候開示的內容也會不一樣。

八、其他
        這本書對各部的律典,如北傳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及南傳的律典;北傳的四部阿含,南傳的尼柯耶,與小部──雜藏;還有九分教與十二分教等,都有很精闢的研究,非常值得參考。
以上介紹的是原始佛教。


[1] 參見《增壹阿含經》卷3339 等法品〉(第6經)(大正2731a5-b13),南傳《相應部》(SN 46.16, vol. V, p.8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前言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壹)    《般若經講記》(上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    《寶積經講記》(上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叁)    《勝鬘經講記》(上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肆)    《藥師經講記》(上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伍)    《中觀論頌講記》(上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陸)    《攝大乘論講記》(上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柒)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捌)    《佛法概論》(中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玖)    《中觀今論》(中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    《唯識學探源》(中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壹)《性空學探源》(中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貳)《成佛之道》(中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叁)《太虛大師年譜》(中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肆)《佛在人間》(下編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伍)《學佛三要》(下編2)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陸)《以佛法研究佛法》(下編3)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柒)《淨土與禪》(下編4)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捌)《青年的佛教》(下編5)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拾玖)《我之宗教觀》(下編6)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拾)《無諍之辯》(下編7)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壹)《教制教典與教學》(下編8)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貳)《佛教史地考論》(下編9)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叁)《華雨香雲》(下編10)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壹、《妙雲集》(貳肆)《佛法是救世之光》(下編1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壹)    《華雨集》第一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貳)    《華雨集》第二冊:《方便之道》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叁)    《華雨集》第三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肆)    《華雨集》第四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貳、《華雨集》(伍)    《華雨集》第五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叁、《永光集》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壹)    《印度之佛教》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貳)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陸)    《空之探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柒)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肆、單部專著類(捌)    《中國禪宗史》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壹)    《雜阿含經論會編》(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伍、編纂類         (貳)    《太虛大師選集》(3冊)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壹)    《平凡的一生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陸、其他             (貳)    《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一、        印順導師在佛學研究上的貢獻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後記                         、        印順導師與中國古德之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