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厚觀(福嚴推廣教育班,2014.12.27)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別譯雜阿含經》75經,在《大正藏》第二冊400頁中欄到下欄。
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一位青年名叫卑嶷,他前往佛的地方,在佛面前,懷著不善心,用惡口辱罵佛、毀謗中傷,想要激怒世尊。
當時,世尊看到這種情形,便對卑嶷說:「例如世間一般人在大節慶聚會的日子,你會在那時候的晚上,以衣服、瓔珞饋贈給你的親戚,並以各種美食和他們分享嗎?」
卑嶷回答說:「是啊!我會饋贈他們,和他們分享。」
佛對卑嶷說:「如果他們不接受你贈送的東西,那麼這些東西要歸給誰呢?」
卑嶷回答說:「如果他們不接受,當然就是我自己帶回去囉。」
佛說:「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卑嶷!你對如來、至真、等正覺當面辱罵、惡意毀謗中傷,無非是想要激怒如來。雖然你這樣對我,但是我並不接受。
就好比世間人,把物品布施給對方,如果對方接受了,就可稱為(施者)施與,也可以說(受者)接受。(從兩方面來看,一個施者、一個受者,接受跟不接受這樣來配對)
若有人布施,但是對方不接受,雖然可稱為(施者)施與,但是不能說(受者)接受(因為他沒有接受)。
若有人以惡口辱罵,並憤怒暴打、惡意毀謗,而對方也加以報復的話,就可稱得上是(罵者)施與,也可稱為(被罵者)接受。(罵者罵出口,而且對方也接受了,因為他報復了)
如果有人辱罵、憤怒暴打、惡意毀謗,被罵的人能安忍不報復,這時可以說是(罵者)施與,而(被罵者)並沒有接受。(罵者雖然罵出口,但是對方並不接受)」
卑嶷說:「瞿曇(這是世尊的姓氏──瞿曇)!過去我曾聽長老、大德都這麼說:『若有人,當著佛、無上士、正遍知的世尊面前辱罵,不管怎麼樣佛都不會生氣。』為什麼今天我才罵你一下,你就生氣了?」
於是,世尊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已經斷除了瞋恚的人,又怎麼會生起瞋心?你應當知道,能調柔身心,依正命而生活的人是沒有瞋心的。
如果有人以瞋心辱罵他人,但對方卻不以瞋心報復,則瞋心辱罵的人是很難在這場戰鬥中獲勝的(你想要激怒別人,但是對方沒有接受、沒有反應,能安忍,那怒罵的人很難在這場戰鬥中獲勝);如果能夠不以瞋心報復,這才是高尚的人。
不瞋恚遠遠勝過瞋恚,善行遠遠勝過不善行;布施遠遠勝過慳貪,真實語遠遠勝過妄語。
不瞋恚、沒有害心的人,能時常和賢善人在一起。親近惡人之人,累積瞋恚的惡習如山丘(越積越多)。
瞋恚就像一匹發狂的馬,要以轡勒(轡勒就是韁繩和帶嚼子的籠頭)來制伏;然而僅以韁繩等並不牢靠,要調伏心念才是真正地安穩可靠。
所以,我可以說是最善於駕御的人。(在佛的十種德號當中,其中一種就是調御丈夫)」
佛說完之後,比丘們聽了佛所說的話,歡喜地依教奉行。
這經文裡面提到,你送給別人的東西,別人沒有接受,東西當然是還回到自己。同樣地,在西洋他們比較崇拜英雄;但是印度,他們崇拜聖雄。英雄與聖雄差別在哪裡呢?英雄他是征服別人;但是聖雄他是調伏自己,特別是調伏自己的貪、瞋、癡煩惱。佛說真正善於駕御的人,不是拿著繮繩的那個人,而是能夠控制自己身心、降伏身心,才是善的駕御者。
以上以這些跟大家共勉!
※ 經典原文
二、《雜阿含經》卷42(1151)(大正2,306c26-307a9):
三、《雜阿含經》卷42(1152)(大正2,307a10-b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