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大莊嚴論經》,在《大正藏》第四冊301頁上欄到302頁上欄。
證悟四諦真理的人,是不會被天魔及各種外道欺騙、迷惑的,所以應當精進方便務必求得證悟真理。
過去曾聽說,有一位名叫首羅的居士非常吝嗇,舍利弗等佛弟子常常去他家,以偈頌對他開示,大意如下:
「三惡道就像是深不見底的大海,散亂的心就像是污濁惡臭的水;由於被慳貪吝嗇的煩惱河所漂流,所以謊稱沒有東西可以布施。(這意思是說,染污的心就像惡臭的水,與慳貪交匯成為煩惱河,而這樣的煩惱河就會流向深不見底的苦海)
在嫉妒的大河裡,充滿了各種邪見的魚鼈,載浮載沉地永不停止。(意思是:有邪見、嫉妒的人,就會在三界裡面輪迴不息)
現在應當拔除慳吝的不善根,成就布施的果報;大悲的世尊、無怖畏的釋迦弟子,觀察到沉沒在苦難中的眾生,我們應當救濟他。」
那時,摩訶迦葉尊者清晨穿著袈裟、拿著鉢,走到首羅長者的家,讚歎著布施的功德。
首羅長者因為不喜歡布施的緣故,聽到這段話之後,就像是被一根長矛刺中他的心。首羅長者很不高興,就對迦葉尊者說:「你是被邀請來接受供養的嗎?或是想要來乞食?」
迦葉回答說:「我平常就常以乞食維生。」
首羅說:「如果要乞食,你應該在恰當的時間來。」
迦葉就離開了。就這樣,舍利弗、目連等大弟子們依序來到首羅的家,首羅都不願意接待供養。
這時,世尊來到首羅的家,對他說:「你現在應該做五種大布施。」
首羅一聽,心中感到非常憂愁苦惱,心裡想:「我連小布施都不想做,為什麼還叫我做五種大布施?如來的教導中,難道沒有其他的法門了嗎?為什麼佛弟子們叫我布施,世尊現在又來教我布施?」這麼想之後,便對佛說:「世尊!再微細的小布施,我都不想做,更何況要做五種大布施呢?」
佛對首羅說:「不殺生就是大布施,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以上這五種善行就叫做五種大布施。」
首羅聽了以後非常歡喜,心想:「做這五件事不花我半毛錢,對我既沒有絲毫的損失,又可以獲得大布施的美名,為什麼不做呢?」這麼想之後,便對世尊深深地生起歡喜、恭敬信受的心,心裡想:「畢竟師父是不一樣啦!」於是對佛說:「佛是調御丈夫,果然真實不虛。除了世尊之外,還有誰能這麼解說呢?又有誰會不恭敬而想要違背的呢?」接著首羅長者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佛的相好莊嚴無與倫比,辯才無礙,世間少有,世尊說法切合時宜,具有清淨的梵音、美妙的言辭,佛所說的法真實不虛,使聽到的人都能獲得利益、證得聖果。」
說了這段偈頌後,對佛深深地生起歡喜心,便走進倉庫拿了兩匹細棉布想要供養佛。心裡又想,兩匹太多了,還是給一匹就好;又想,一匹布會不會太少了,還是給兩匹吧!
佛知道首羅心裡在想什麼,便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布施的時候內心猶豫不決,如兩軍交戰有時勝、有時敗;要布施多一點或布施少一點,這兩種想法在怯弱男子心中拉鋸個不停;這樣子在心中不斷地掙扎、猶豫不決,這是智者所不讚歎的。
如戰鬥時,勇猛則前進,怯弱則後退。布施也是一樣啊!如果布施時心怯弱,(生起慳貪的念頭時)就像戰鬥退敗一樣;如果發心堅定,以清淨心虔誠地布施,就如戰鬥時勇猛前進一般;兩者所起的心念與所做的行為是相同的。」
首羅一聽到這段偈頌,心裡想「如來世尊知道我在想什麼」,於是非常歡喜,破除了吝嗇的心,便很喜悅地取細棉布誠心供養佛。
佛知道首羅內心無比的歡喜,便為他說契理契機的法門,破除了首羅二十億我見根本,而證得須陀洹果(就是初果)。
這時,世尊便從坐位上站起來,要回到原來住的地方。首羅很歡喜地恭送世尊回去,然後自己再回家,心裡還是很歡喜慶幸。
魔王看到首羅高興成這樣,便想:「我現在要到首羅家,破壞他的善心。」這麼想之後,就幻化成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到首羅的家,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身形有如清淨的金山,頭頂上的圓輪光極為明亮,自在地變化顯現,安詳地步行有如象王,
來到首羅的家,就像是太陽光透入白雲中,看到的人都不想移開視線,明亮得像百千個太陽一樣。」
這時,光明照映進首羅的家裡,首羅覺得很驚奇,心想:「這是誰啊?」便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就好像明亮的真金充滿、聚集在我家裡,又好像太陽從地踊出,放射出數倍於平常的光明。」
說了這一偈頌之後,首羅心裡覺得很喜悅,就像是被甘露遍灑在身上一樣,接著說:「我有大福德,如來現在再來我家了。再度光臨這件事不稀有,為什麼呢?如來世尊時常做慈悲濟度眾生的事業。」並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頭的形狀像摩陀果,皮膚像清淨的真金,有白毫相,雙眼純淨、修長寬廣;
就像是盛開的青蓮花,以無上的寂靜禪定力調柔身心、降伏一切煩惱,無所畏懼地緩緩步行,容貌殊勝美妙;
圓滿的佛光環繞身體周圍一尋,如來以這樣的功德莊嚴自身,勇猛地自稱:『我現在真正是佛。』」
這時,魔王以非常端莊威嚴的樣子顯現在首羅面前,對他說:「我之前說五取蘊苦是因為煩惱和業而生,修學八正道則能滅除五取蘊,其實這個都是邪說。」
首羅聽了這種說法,覺得很奇怪:「看起來像佛,但是說的話卻和佛說的不一樣,難道我在作夢嗎?或是我心裡起了顛倒的想法?聽他說的話充滿了貪心、嫉妒,是哪個惡人變化成佛的樣子,就像是花叢中有一條黑毒蛇。經過我仔細地觀察、辨別,確定這個人肯定是惡魔,就好像賣針的人來到製作針的師傅家想要賣針一樣。你這惡魔!現在就乖乖聽我身為佛弟子為你說一段偈頌吧!」大意如下:
「想要用鵝的翅膀扇動須彌山,或許還可以稍微動一下;但想要使已經見得真理的心動搖而隨順你,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你能迷惑肉眼,但無法迷惑法眼;佛早就知道這種情形,所以曾這麼說過:
『肉眼很下劣,無法辨別真實、虛偽;已經證得法眼的人,就能親眼面見牟尼世尊。』
我已經證得法眼淨(也就是見道位),是已經滅除見惑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會因為你的話而動搖;你只是白費力氣,終究是不能擾亂我的。
我已經清楚地知道你實際上是惡魔;已經見到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會被動搖的。
就好像以金箔塗在銅錢上,想要欺騙賣真金的店家,這種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外表看起來像金幣,裡面其實是銅錢。
又好像以老虎皮套在一頭驢的身上,外表的形狀或許可以迷惑肉眼,但一開口說話就讓人看穿你的虛偽。
火是熱的,即使能讓火變冷,風是動的,即使能讓風停住不動,甚至是令日光昏暗,讓月亮產生熱相,都無法使見真理的人有動搖的念頭。
即使你將全世界的草木、瓦石、麋鹿、禽獸等,全變成佛的相貌,也不能動搖我的心意,更何況你這惡魔之身,怎麼可能動搖我呢?」
首羅說了很多譬喻,猛烈地斥責魔王波旬,就好像一位猛將,衝進敵軍中擊潰怯弱的敵人一樣。
這時,魔王感到很害怕,很快地就躲回天宮去了。
大象如發現這是獅子王的住處,馬上掉頭就走;魔王波旬也是這樣,見真理的人所在的地方,所有的魔都不敢停留。
在《出曜經》也有一段類似的內容,出處是《大正藏》第四冊754頁上欄到中欄。
過去,在舍衛城中有兩位長者,一位叫做「最勝」,一位名為「難降」。這兩人雖然擁有很多的財寶,象、馬、車輛、僕人、奴婢、穀物、田產多到數不完,但他們兩位卻是舍衛城中最慳貪吝嗇的人。
兩位長者家裡設了七重圍牆,還命令守門者不可以讓乞丐進來。此外,為了怕飛鳥來吃稻穀,房屋周圍特別以鐵網遮蔽、覆蓋;牆壁更是用鐵鑄造而成,以防老鼠跑進來咬壞器物。
佛的五位弟子來開導他們,但是他們仍然不接受教化;後來佛陀親自前往,對他們演說妙法。長者雖然聽了,可是還無法通達,內心想著:「既然佛陀來了,不應該讓佛空手而回,應該到庫房裡拿一條白棉布供養佛。」
長者想在庫房裡挑一條比較差一點的棉布,沒想到,拿出來後卻是好的棉布;放回去再選一條,卻反而拿了一條更好的棉布。就這樣猶豫不決,遲疑了很久。這時,正好阿修羅與忉利天兩軍交戰,有時忉利天得勝,阿修羅戰敗;有時阿修羅得勝,忉利天戰敗。
這時,佛陀用天眼觀察長者的心念,也發現長者的慳貪心與布施心正在交戰,於是對長者說了一段偈頌:
「『布施時猶豫不決』如同『阿修羅、忉利天兩軍共戰一樣』,這樣子猶豫不決的心是智者所不稱揚、讚譽的。
布施的時候內心交戰,猶豫著『布施好一點的或布施差一點的物品』,就如兩軍交戰一樣。」
長者聽了之後覺得非常慚愧,於是挑選了一條上等的棉布來供養佛,而難降長者也至誠供養佛陀五百兩金。
這故事提示了幾個重點:
佛陀讚歎「持五戒是五大施」,為什麼呢?例如持不殺生戒,不是說今天不殺,或明天不殺,他是從此以後永遠不殺。也不只是說,我不殺某甲或某乙,而是從此以後都不會去傷害一切眾生。像這樣子能夠在量上對一切眾生,在時間上是從此以後永遠、永遠,讓一切眾生的生命得到保障,沒有威脅、恐懼的感覺。不偷盜也是如此,對一切眾生的資財,給與安全不侵害的保障。像這種讓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對你感到怖畏,這種克制自己的私欲,處處為他人設想的心態來持戒,就是五種大布施。
我們持戒,也不要以為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總是礙手礙腳的,不要這樣想。如果我們能動個念頭,由於我持戒,可以讓一切眾生得安穩,不會有任何的怖畏,這樣子處處為眾生著想,可以長養慈悲心;同樣地,福德也可以更加地增上。
另外,有的人做善事經常猶豫不決,這應該如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所說「未生善令速生,如鑽木取火」[1],我們鑽木取火要一鼓作氣啊;同樣地,要斷惡,也要當機立斷,不要藕斷絲連,因為「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另外還提到見道的人(已經斷了見惑的人),即使魔化成佛身,說:「我以前都是騙你的,苦集滅道這些都是邪說。」見道的人,他也不會動搖。
以上以這些跟大家共勉。
[1] 參見《十住毘婆沙論》卷15〈大乘品30〉:「未生善為生,如攢※木出火。」(大正26,106 c20)
※ 攢=鑽【宋】【元】【明】【宮】。(大正26,106d,n.6)
※ 攢=鑽【宋】【元】【明】【宮】。(大正26,106d,n.6)
※ 經典原文
二、《出曜經》卷27〈樂品31〉(大正4,754a5-b11):
三、《佛說五大施經》(大正16,813b21-c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