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大莊嚴論經》,在《大正藏》第4冊323頁下欄到326頁中欄。
經上說,應親近善知識,親近良師益友,能使熾盛的煩惱得以消滅。
過去曾聽說,素毘羅王的太子名叫娑羅那,當時國王已經駕崩,但是身為太子的娑羅那卻不肯繼承王位,他讓位給弟弟,前往迦旃延尊者駐錫的地方請求出家。娑羅那出家後,就追隨迦旃延尊者前往巴樹提王的國家,在那裡的樹林中修行。
有一次,巴樹提王帶領著宮女等眾人前往那座樹林,並在樹林下躺下來休息睡覺。
當時,尊者娑羅那乞食回來後,就在樹下靜坐。
巴樹提王的宮女們很喜歡各種花果,便到樹林中到處尋找。
由於娑羅那比丘是青壯年出家,相貌極為端正,那時宮女們看到這位比丘年輕力壯,相貌更是與眾不同,覺得真是太希有了,紛紛竊竊私語說:「在佛法中居然有這樣的人出家學道。」於是,大家就圍繞在娑羅那比丘身邊坐下來。
這時巴樹提王睡醒了,睜開眼睛環視周圍,宮女和侍從都不在身旁,四處張望都找不到。巴樹提王便起身自己去找人,結果看到宮女們圍繞在一位比丘身旁坐著聽比丘說法,巴樹提王便說了一首偈頌,大意如下:
「我雖穿著極潔白的衣服,是在家人中最尊貴的國王,卻比不上那位能言善辯的出家人(這些宮女不在我身旁,卻都跑到出家人這邊來),千名宮女繞著他圍坐,應該是愛慕他的容貌吧!」
這時,巴樹提王因為瞋恨的緣故,問娑羅那比丘說:「你證得四果阿羅漢了嗎?」比丘回答說:「還沒得到。」
國王又問:「那你證得三果阿那含了嗎?」比丘回答說:「還沒證得。」
接著問:「二果呢?」「還沒證得。」
「那初果須陀洹證得了嗎?」比丘回答說:「還沒證得。」
國王又繼續問:「你證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嗎?」比丘回答說:「都還沒有。」
巴樹提王聽了比丘的回答後更加憤怒,對娑羅那比丘說:「既然你不是離欲的人,為什麼和這些宮女們坐在一起?」便命令左右侍從抓住娑羅那比丘,剝掉他的衣服只剩下內衣,並以帶有荊棘芒刺的棍棒鞭打娑羅那比丘。
這時,宮女們都哭泣著對巴樹提王說:「尊者並沒有什麼罪過,為什麼要這樣鞭打他呢?」
巴樹提王聽到這些話,倍加憤怒,命令人更使勁地鞭打比丘。
由於娑羅那比丘出家前是王子身分,身體細嫩柔軟,禁不起這種苦痛,全身血流如注。宮女們看到這種情形,沒有人不痛哭流涕的。
娑羅那比丘經過這樣殘酷的鞭打之後,命若懸絲,昏倒在地,過了很久才甦醒;他遍體鱗傷,就像被凶猛的惡狗啃咬、拉扯過一樣;又好像有人被大蟒蛇吞入口中,難以脫離;就算是能從蟒蛇口中被救出,想要繼續活命也很困難。娑羅那比丘從這場災難中逃出後也是這樣。他睜大眼睛,驚恐戰慄,害怕又被鞭打,全身上下血流不止,連穿衣服都有困難,於是趕緊抱著衣服逃走,還邊走邊環顧四周,害怕又有人要來抓自己。
一起修學清淨梵行的同學看到這種情形,便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是誰這麼沒有慈悲憐愍心,竟然把這位比丘鞭打傷害成這樣?為什麼對一位默默修行的出家人痛下毒手,卻自以為勇敢強健?(為何對出家人產生這種仗勢凌人的念頭?)
為什麼這麼不收斂,生出這樣殘忍迫害他人的心?這位比丘並沒有過失,卻任意加害,實在是不講道理的人!
出家人捨棄榮華富貴,孑然一身沒有權勢,僅僅隨身帶著衣鉢而已,又不儲藏多餘的物品。到底是誰這麼殘忍,把他鞭打傷害成這樣?」
同學們扶持著娑羅那比丘的手,前往尊者迦旃延的地方;(迦旃延尊者)看見娑羅那比丘放聲大哭、心中充滿憎恨的情景,便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娑羅那比丘現在的身體,)就像是閻浮果一樣,紅、白、青等各種顏色交錯間雜,還有紅色瘀青的地方,甚至還處處流著鮮血。是誰這樣蠻橫傷害你的身體,把你打成這個樣子?」
這時,娑羅那比丘向尊者指著自己皮破血流的地方,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像我這樣沒有受保護,孑然一身獨自乞食過活,反省我自己並沒有過失,卻被他人輕視欺侮,並招來一頓毒打。
巴樹提王生性放縱不受約束,是一位財大氣粗的大地主,他突然生起殘暴凶狠的心,猛烈的鞭子就像是火連續不斷地打在我身上,要燒毀我的身體。
我又沒有過失,他卻強硬蠻橫地打我,而造成這樣的傷害。」
迦旃延尊者知道娑羅那比丘心中的瞋恨,便告訴他說:「出家學法不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而是為了滅除心中的苦惱。」接著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你的身體已經遭受了苦難災厄,為何心裡還要再生起怨恨?千萬不要再生起怨恨、憤怒的鞭杖,因為這種狂妄錯亂的心念反而會傷害自己。」(身已經受苦了,千萬不要再生起瞋恨心,讓自己苦上加苦。)
這時,娑羅那比丘內心生起很大的痛苦煩惱,外表顯現出瞋恨、憤怒的樣子,就好像龍在搏鬥時吐舌現光,又好像雷電交加一樣;娑羅那比丘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和尚您應當知道,瞋恨、憍慢的猛火正焚燒著我的內心,就好像枯乾的樹木,樹幹中空而生起猛烈的火。(比喻從心中生起了瞋恨的火)
我出家修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如今我想要回歸俗家。
怯弱庸劣的人都受不了這種痛苦,更何況是我,怎麼能忍受這麼劇烈的痛苦?
如今我想要回歸俗家,取回王位,召集象馬、軍士兵卒,人數多到讓大地遍覆成黑色。
我的瞋恨心是這麼地猛烈熾盛,無論是白天、黑夜都不會止息,就好像是大猛火焚燒山嶺原野,小小的螢火蟲在大火中燒焦,巴樹提也是一樣(會被我瞋恚的猛火所燒)。」
說完這段偈頌之後,娑羅那便將三衣交給一起修學清淨梵行的同學,含著淚水哽咽地頂禮和尚雙足,想要辭別回到俗家,並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和尚請您允許,我向您懺悔滅除罪過,我現在一定要回家,如果不能將這股怨氣消除,我的心於出家法中不會嚮往、快樂(我的心已經不再好樂出家了;在出家法之中,無法滅除這股怨氣)。」
這時,娑羅那比丘的和尚——迦旃延尊者,於經的法義中善巧分別最為第一,辯才樂說也是第一,迦旃延尊者對娑羅那說:「你今天不應該做這樣的事。為什麼呢?這身體不堅固,終究會衰壞、毀滅。所以,你現在不該為了這身體而遠離佛法,應當觀察這色身是無常的、不淨的。」
迦旃延尊者接著說了幾段偈頌,大意如下:
「我們的身體非常不清淨,身上的九孔(就是兩眼、兩耳、兩個鼻孔、嘴巴、大便道、小便道)這九孔常流出污垢,既臭又髒,實在令人厭惡,我們的身體,九孔常流不淨,身體只是盛裝種種煩惱的容器而已。
這身體非常醜陋,是種種惡瘡所堆積的地方,如果稍微接觸、碰撞,就會產生很大的苦惱。
你的心意著迷在這個地方,實在缺乏智慧的理性,應該捨棄這種卑劣的想法。
如來曾說過一段偈頌,你現在應當要牢記在心,不要忘失。
能夠控制的話,才稱得上是善於駕御的人;無法控制約束的話,就叫做放逸。
在家就像是被繫縛在牢獄之中,出家則是從繫縛得解脫;你既然已經得到解脫家庭的繫縛,為何卻還想要被套上枷鎖,想要被緊緊地繫縛在牢獄中?
瞋是內心的怨賊,你千萬不要隨順著瞋而被瞋所駕御。
因為這樣的緣故,佛常讚歎多聞的人;佛是得道仙人中最尊貴的聖者,你應當順從佛所說的法語,現在應當憶念多聞正法的利益,不要再追逐瞋恚了。
即使用鐵鋸支解身體及四肢,佛曾為富樓那等尊者開示調伏自心的教法,你應當常思惟、多聽聞這樣的話。
也應當憶念舍利弗尊者所說的五種不惱法:
一、如有一人身不淨行,但口清淨行;不要念此人身不淨行,應當念此人口之淨行。
二、如有一人口不淨行,但身清淨行;不要念此人口不淨行,應當念此人身之淨行。
三、如有一人身不淨行、口不淨行,而心有少許的清淨行;不要念此人身不淨行、口不淨行,只要念此人心有少許的清淨行就好了。
四、如有一人身口意都是不淨行,應該生起悲愍心,不要讓此人因為身口意不淨行而墮三惡道;應當思惟:若此人能得到善知識的開導,捨身口意不淨行,修身口意的清淨行,便能往生人天善道。
五、如有一人身口意都是清淨行,則應隨喜讚歎,不要起嫉妒心而自生憂惱。
你應當善巧觀察世間八法(利益、衰滅,毀謗、讚譽,稱讚、譏笑,苦迫、歡樂),你應該好好地思量瞋恚的過失。
你應當觀察出家的特徵及相貌,反省自己的心與出家相是相應?還是不相應?
比丘的正法,是向他人乞食來維生;怎麼可以食用信眾的供養,卻生起粗重的瞋恨心呢?
他人供養的食物已吃進自己的肚子裡,怎麼能起瞋恨心?為何因為被在家人毆打而滅失了你的道心?
你如果想要行正法,就不應該起瞋恨心;自稱是實踐佛法的人,就要以身作則,作為大眾的榜樣,若生起瞋恨心,這是不應該的。
因為瞋忿惱害自心而口出惡言,是會被智者譏嫌、呵責的,所以不應該做這樣的行為。
一切出家人應當具足三件事──身口意清淨,比丘應當調伏、和順,修忍辱,不起瞋恨心。
堅定地持守清淨的戒律,說真實語,絕不說謊;應當好好地修學忍辱,不應生起瞋恚的心。
出家人不應口出惡言,應穿著柔和忍辱衣。
出家人不應當起瞋恨心而口出粗暴的惡言,就好像有仙人雖然在禪坐,卻將劍抽出來抱在懷中。
比丘的鉢、衣服等,一切都與世俗人不相同,若還如同在家人一樣起瞋恨、憤怒的心,這是很不應該的。
如果出家人如同在家人一樣說粗暴的話語,又怎麼能稱得上是比丘呢?
剃除鬚髮、卸除美好的裝飾物,放低自己的身段向人乞食,外表顯現謙卑低下的樣貌,內心卻無法斷除憍慢。
如果想要減少憍慢,就應去除污濁、邪惡的心念,急速追求解脫。
色身就像是射箭的標的,只要有標的,箭就能射中;如果有色身就會有各種苦惱加諸身上,如果不感得三界的苦報身就不會有這些苦惱。
就好像在城門旁邊,放了一面鼓;有個人從遠地來,非常疲倦想要睡覺,但是到城門的人都會先打鼓(門才會開)。就這樣,人來人往,鼓聲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使得這個人沒辦法好好睡覺,因此對擊鼓的人生起瞋恨心。
經過和很多人爭論後,他反覆思考、追本溯源,問題出在這面鼓,並非大家的過錯,於是他便起身將鼓砍破,從此便能安穩地好好睡一覺。
比丘的色身就像這面鼓,為了得到安樂,所以出家;無論是蚊、虻、蒼蠅乃至毒草,都能咬傷人身。所以,比丘應當時時勤精進,令此色身遠離繫縛,千萬不要長久貪戀住著在三界中。
應當觀察苦的根本,就是五蘊、六處、六界和合的色身,如果能解脫五蘊、六處、六界所繫縛的苦,就能安穩地證涅槃得安息。」
這個故事很長,後面還有一大段,欲知詳情,請待下回分解!
※ 經典原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