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經‧惟念品》,在《大正藏》第4冊580頁下欄到581頁的中欄。
過去佛在世的時候,弗加沙王與瓶沙王是很親密的朋友。當時,弗加沙王還不知道佛法,他曾做了七寶花送給瓶沙王。瓶沙王得到這七寶花之後,轉供養給佛陀,跟佛說:「弗加沙王和我是很親密的朋友,他送我這個寶花,我現在轉供養佛。我很希望弗加沙王能夠心開意解,有機會能夠見佛得以聽聞佛法,並能恭敬供養眾僧(就是能夠親近三寶),不知道我應該用什麼東西來回報他才好呢?」
佛告訴瓶沙王:「你可以書寫十二因緣[1]送給他。弗加沙王得到這部經的時候,心裡一定可以淨信理解。」瓶沙王他就趕快抄寫了經卷,另外再加寫了一段話說:「您以寶花贈送給我,我現在以佛法的花來回報給您,希望您能夠詳細思惟經文的義理,經文中所談的因緣果報非常的微妙,如果您好好修學的話,所得到的果報也會非常的美妙。當您收到之後請不要遲疑,趕快讀誦、研習,很期待我們能夠一起共嚐法味。」
弗加沙王得到瓶沙王寫的「十二因緣」之後,便反覆省察思惟經文所說的內容,終於對佛法起清淨的信心,而且有了深刻的瞭解。他發自內心深深的感嘆:「佛法教導的道理實在是精實微妙!佛陀所開示精深微妙的義理,令我心神安定。我反省:我身為一國之主,享受榮華富貴,位處尊榮,原來色、聲、香、味、觸等五欲──這是憂愁煩惱的根源。我經歷了多生累劫沉迷於生死輪迴,今天才能夠醒悟。回想起那些世俗的享樂,實在不值得貪戀。」
於是,弗加沙王立刻召集了大臣,把王位交付給太子,自己就剃頭出家作沙門。披著僧服、拿著鉢走到羅閱祇城外(羅閱祇城,其實就是王舍城),到王舍城外,在一位做陶器人家的窯中借宿。他心裡想:「我明天進城乞食、用完齋之後,我再到佛的地方受持經戒。」
而這時,佛以神通知道,其實弗加沙王在隔天乞食的時候,他性命即將終止。他這樣子特地大老遠地來到這裡,卻見不到佛,也無法聽聞到經法,真是值得憐愍。於是世尊就化成一位沙門,前往製陶器的人家也要求借宿一晚。
製陶器的人家回答說:「誒!剛剛已經有一位沙門在製陶的窯裡面借宿了,如果您不嫌棄的話,您也可以跟他共住一晚。」於是,化沙門他抓了一把草,就走進製陶的窯中,坐在一旁,問弗加沙:「你從什麼地方來的啊?你的師父是誰呢?為什麼要出家作沙門?你見過佛陀了嗎?」
弗加沙回答說:「我還沒見過佛。我只是聽聞了十二因緣,我就發心出家作沙門。我準備明天進城乞食,用完齋之後,再前往拜見世尊。」
化沙門(也就是佛陀)就說:「人的生命危脆,時時都會遭受到生命的危險,很脆弱。朝夕變化無常,時時刻刻都處在無常變化當中。因為前世與人結怨的這個罪報,總是無預警地突然而來,就是可能隨時隨地都會感得這個報應。應當觀察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眾因緣假合而成,最終還是會散壞,回歸它的本來面貌,土歸土,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應當思惟七覺支(就是念覺支、擇法、精進、喜、輕安、定、還有捨覺支),也要思惟空、清淨、無想,要一心一意地憶念著三寶──佛、法、僧。還要思惟布施與持戒的功德,能夠知道無常,那就跟見佛沒有兩樣。如果只是計畫著明天要做什麼,那是沒有意義的,只不過是毫無利益的想法而已,不要只是在計畫明天如何如何。」
這時候,化沙門就說了一首偈頌:「人能得到好的利益,都是由於自歸依佛,所以應當早晚時時憶念佛、法、僧三寶。自己能夠覺悟,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一位佛弟子應當早晚時常憶念佛、法、僧三寶,還要觀身不淨、觀無常、憶念布施與持戒的功德,而且早晚觀空、無願、無相三解脫門(三解脫門就是入涅槃之門),應當這樣地思惟三解脫門。」
這時候化沙門在窯中,為弗加沙王說無常的要義。弗加沙王專心思惟、攝心入定,當下就證得了三果阿那含。佛知道弗加沙王已經體悟了,就現佛身、放光明,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弗加沙王一看,喔!原來是佛慈悲來度化,非常歡喜踴躍,因而向佛頂禮。
佛再告訴他:「由於過去造的惡業,有可能會帶來無常,甚至命終的果報。但是舊有的罪報,一旦受盡之後就結束了。所以如果你遭遇到種種不測,你要想想,這是過去造的惡業,現在感得罪報;這罪報受盡了以後,就此結束了,你不要感到恐懼。」事實上,佛陀在暗示他,明天可能會遭遇不測,提早告訴他不要驚慌。
弗加沙王跟佛說:「願意遵守世尊的教誨,依教奉行。」隔不久,就離別而去。
隔天,弗加沙王進城乞食,在城門中遇到一頭剛生完小牛的母牛,牠為了保護小牛,用力猛烈地觸撞了弗加沙王,甚至刺穿了弗加沙王的肚子,弗加沙王當下就命終了。而命終之後,馬上就生不還天,就是第四禪的五不還天。
佛吩咐弟子們荼毘火化,將弗加沙王遺體火化,起塔供養。
佛告訴諸弟子說:「這罪報的根源一定要小心,不可不慎。」也就是我們造了惡業,一定會感得惡果。不要等到惡報現行的時候才驚慌失措,我們要知道這罪報的根源。它根源是什麼?就是無明煩惱,還有惡業。我們不要起煩惱,不要造惡業。這罪報的根源,一定要相當謹慎才行。
這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老是計畫著明天如何如何?其實要隨時把握當下。而且,我們過去造了什麼惡業,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這個果報毫無預警的,說來就來,我們要甘願的承受,驚恐也沒有用。
這位弗加沙王為什麼證果之後,又被牛所猛烈地觸撞而死呢?欲知詳情,請待下回分解!
[1]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